4-第2/2页

加入书签
        列车走走停停,走了三天二夜,终于到达了中坝火车站,父亲来到车站接我们,看到近半年没见的父亲,心里特别激动,父亲见到我们问问这个,拍拍那个,全家洋溢在团聚的幸福之中。父亲把我们接到他早已租好的一处房屋,这是江油县涪江东岸的一个梁姓农户家,这儿距离父亲上班的地方不是很远。这处房屋是一个有二三间房屋的院落,房后是一片竹林,房前一条小溪,小溪的水清澈见底,哗哗流水声像是一首动听乐曲,小溪旁边长着一些桃树,再远处就是一片片农田,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在梁家这个院落里,我们家开始了新的生活,但随着新鲜感的逐渐消失,现实中的生活困难也开始显现出来,母亲没有了临时的工作,我们姐弟六人都在逐渐长大,又是处在长身体的发育时期,家中的吃饭、日常开销和姐弟们的学费又产生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母亲东拼西凑加上借了点钱,买了一台飞人牌缝纫机,当时我也没太在意这台缝纫机,过了些天,母亲在哥哥的帮助下把缝纫机搬到了附近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区,做起了为工人缝缝补补的事儿来了。记得那天是星期天,父亲没有上班,一会儿哥哥跑了回来,兴冲冲地向父亲报告说“挣了二分”,说完又跑了回去。又过了一会哥哥又跑了回来,看他额头冒出的细汗和他那兴奋激动的表情,就知道准是又有好事了。果然哥哥说道:“又挣了一角钱”。那个年代二分钱是什么概念呢,二分钱大概可以买一个多鸡蛋,或是二斤土豆,或是三、四斤菠菜什么的。父亲听到哥哥的报告,也露出开心的笑容。

        从此母亲便开始了她的缝纫工作。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悟性高手也巧,无论是什么衣服,只要是她看过,便能裁剪出样子。母亲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一样,昼夜不停地运转,缝纫机运转的嗒……嗒声常常伴随我进入梦乡。母亲开始给邻居乡农做衣服补衣服。邻居乡农不仅夸母亲衣服的做工好,也感叹母亲收费便宜公道。

        母亲不仅给邻居乡农做衣服,更是费尽心思给我们兄弟姐妹做衣服。在那个买布凭票的年代,过年穿件新衣简直就是奢望。衣服太旧了,就拆开翻个面重做,有的衣服就花几分钱,买包染料重染一下,也能像新衣服一样。我们兄弟姐妹的衣服都是母亲做的,哥哥长高了,衣服变小了,就给我穿。姐姐穿小了的衣服就给妹妹,真是有一种延安艰苦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精神,不把衣服彻底穿烂誓不罢休。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