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 第四百四十九章红楼潜龙在渊63 这事……-第7/9页

加入书签
    有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能灵活运用,可是苏叶告诉他们,或许你现在理解的意思没错,现在就是这么用的,可之前呢

    之前可不是如此,甚至有可能和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

    而苏叶写下来的推演过程,一点也不无趣,甚至生动极了,让一部分看过文稿的人,产生了兴趣,加入进来。

    他们有的按照自己想法去研究,有的会询问苏叶。

    她毫不藏私,把收集考据资料,比较对照,统计与计量等方法一一传授,还有诸如化繁为简,互相印证等等,一一拿出来和大家探讨。

    文人们听完,大受震撼,原来考据历史,也是一门学问,讲究方式方法。

    他们知道有史官一直记录皇帝和文武百官的言行,且随着史官们一代代改良,衍生出国别体,编年体,传记等记载方法。

    却从未想过,历史的追本溯源是这样繁杂又有意思的工作,渐渐感兴趣起来。

    有了他们的参与,苏叶的历史故事搜集和溯源,一下子就快速运转起来。

    仅仅几个月时间,就搜集了超过五十个故事,内容有多有少,有的经过证实,已经找到了源头,而有些完全不可考。

    苏叶把这些都整理出来,让人拿到书坊去刊印。

    她早就购买了不少书坊,并在里面用上了新式的器械印刷,印刷效率是以往的五倍还多。

    现在去印刷报纸,都能供应的起,但在没登上帝位前,她不打算这么干。

    舆论这种东西,每个皇帝都是敏感的,市面上的书多起来,还没什么,毕竟重要的书籍,都藏在皇宫里,或者某些家族的私藏。

    他们可不会让孤本流传出来,那在市面上流通的,除了经史子集,儒家经典,就剩下话本之流了。

    像兵书这种东西,朝廷都不允许外传,一般也只有皇宫和武将手里有。

    或许某些文官家中也有,只是他们轻易不会拿出来罢了。

    苏叶的书坊印刷效率很高,差点挤兑别的印刷坊没了活路,这不是她想要的。

    毕竟许多书坊倒闭,细究起来很容易查到她身上,且为了掌控舆论,她用来掌管印刷和书坊的,是亲自培养出来的人。

    也就是说,他们明面上和林墨玉的关系很大。

    为了省去麻烦,她只让这些书坊印话本,诗词歌赋等典籍,像全唐诗,李太白诗集李太白文集这样的,变着花样印。

    最夸张的有一本,专门是苏轼写的信,给弟弟苏辙的,给好友的。

    而另外一本,是他们的回信,最后还有一本,收集了来来回回的信件内容。

    就这样重复率高的内容,偏偏卖得极好,因为除了原本的内容,还有解析加大儒们的阅读理解,甚至还有他们就此打嘴仗的内容,看着比话本还有趣。

    凭借这种五花八门的点子,她名下的那七家书坊,各个赚得盘满钵满,除了养活了大批落魄的话本写手,更是推出了不少大儒。

    这些人有的原本就很出名,有的只在本地出名,有的有实力,却因为安贫乐道,而不为外人所知,有的甚至是家贫。

    苏叶请他们写注解写点评,花了大价钱供养的同时,也推出了他们的名气。

    一时之间,各地大儒遍地开花,再不是原先一家一姓能占据文坛魁首位置的时候了。

    通过引导,苏叶让他们学会了辩证思维,看到上面某位先生的想法,你最先考虑的不是赞同,而是不赞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