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前情后事-第3/4页

加入书签
        看着赵丽询问的眼神,周扬微微一笑,说道“事情办完了,消耗的内力有点多了,我要打坐修炼补一补。”服下两粒神鹊丹,盘膝坐下,闭目修炼。赵丽反正睡不着,也服了一粒丹药,照着周扬教的修炼功法席地而坐,闭目内视,默默运转内力修炼起来。

        次日一早,周扬和赵丽去海关提了车,又找了家物流公司办了托运,便准备返回通海。即将离开酒店时,周琳的电话打来了,“哥,我们学校的孙教授想要见你。”

        “孙教授?”周扬想了想,记忆里没这个人,问周琳:“孙教授是谁?他为什么要见我?”

        周琳把前因后果说了,周扬大概能猜到孙教授的意图,不就是为了“无恙丸”吗?这事是不能说的,至于自己治病的手段更是不能说,虽然,即使说了孙教授也不一定会信,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你告诉他我很忙,没空见他。”周扬拒绝了和孙教授的见面。

        机票是酒店给订的,飞机是11:45点的。离飞机起飞还有一个多小时,周扬正要离开酒店去接周琳一起去机场,周琳打车来酒店了。在酒店大堂兄妹俩相遇了,和周琳一起的除了罗岚还有一个老头。不等周琳介绍,老头就抢先说道:“你就是周扬吧。我叫孙炳乾,是中医大学的教授。”

        周扬没想到孙炳乾会不请自来,很不高兴,无视孙炳乾伸过来的手,看了看表,淡淡地说:“给你五分钟,你有什么事快点说,我赶飞机。”

        孙炳乾预先想到了好几种可能,就是没想到周扬的态度会这样冷淡。见到周扬时,他为周扬的年轻吃了一惊,看着还不到三十岁吧,他是怎么取得的如此了不起的成就?他的医学知识是从哪学的?东海那个三流的医药学校?笑话!虽然说如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在西方几个国家,但能培养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大夫的大学很少,不,是一个都没有。重点是,这是中医啊!经周扬治愈的几个病例可是世界性医学难题,使用的手段和药物都是中医。“要振兴中医,这个年轻人是个关键!”这是孙炳乾的想法。

        一根银针,几个药丸,这是被公开的周扬治疗病人时使用的工具和药物。手段和方法看似很简单,但孙炳乾明白这一点都不简单,药丸的成分是什么,如何配制是有大学问的。医者不但要有深厚无比的中医学知识,还要精通药理学,熟知药材的药性、配伍关系。针灸更不简单,它要求医者必须熟悉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及与之对应的脏腑的关联;不仅如此,病人的病因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施针的手法,穴位和时间长短也不一样。说起来简单,真要把这些都学会非二十年以上的学习和实践不可得。

        这还不够,还要有一位高明的师傅,要阅遍中医著作,要熟记大量的药方,等等。今天的人们有了病大多去看西医,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西医的诊断直接明了,机器一查,啥都看到了。(有些病机器也查不出来)二呢,就是西医的治疗手段和方法简单,起效快(西医治不了的病也很多)。中医的治疗重在调理,通过药物和针灸等手段慢慢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最终靠病人自身征服疾病。中医受人诟病,主要是因为诊断方法(把脉)不符合西方的医学理论,再一个,疗效慢,病人康复期长(一些常见病的治疗,中医并不比西医慢,而且疗效更快,比如,藿香正气水治疗肠胃感冒),也使得人们对中医信心不足。

        简单来说,培养一个西医需要八年,培养一个中医至少需要十年;最早的西医理论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出现在两千四百年前,而世界第一部系统性的医学著作是华夏的《黄帝内经》,距今有三千年。从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描述,分析,和治疗方法看,后着远胜前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