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城中心广场,三年一届的华诞评,此时热闹非常。
“再下黄文,渤海莱阳人士,今岁二十有七,进得儒门受教已有二十二个春秋,注有华德篇七十有二,自问不负儒贤,浩然正气。对当下时局有些微末浅显的见识,还望苏砚台不吝指教。”
一名绯衫儒子这时上去台面,先是对着许仙三人深鞠一揖,介绍生平。随后向着对面“守擂”成功的另一位儒门学士请揖。
第一天的华诞评,说白了有些类似后世大学的辩论赛,谁都可以上去发言,只不过最多只许俩人对论。
赢者留台,输者下台。
以此类推,最后第一日留下那人,即可程报受提。当然,如果谁的见识卓群,即使下台,也容易受到赏识,提拔一二。毕竟今日凡是上台的学子,其言论不管好坏,都有专人记录,最后送往郢都。如此做法一是怕遗漏贤人,二就是谁的对论不当,也会被有所“注意”。
成败自身,好坏皆有,想要登堂入室,那就学腹经纶见真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上的氛围也在逐渐升温。
“这位黄门友的言论倒是真是语出惊人,不得了啊”
一名围观的青衫学子在一旁“指点”,要让他上台,他不一定。但儒门学子好为人师的习惯,倒是在围观群众里屡见不鲜,大有人在。
“是啊,不过我还是认为和他对论的苏先生的说法,让人受益匪浅,那黄文始终给人的感觉年轻了点。”
这不,就有同样出身儒门的学子也在侃侃而谈吗。
“苏先生的确见识不凡,可毕竟年长,想法上有些老究传统,过于刻板。而那黄文想法多变,对人对事上浅显易懂又不失全面,我看今年定是那黄文夺得今诞魁首”
二人不远处,一面色冷峻的学子说道。
“是啊,应该没有悬念,只不过兄台可知,那广场上的诗作,是出自哪位砚席的鸿著?真乃千古名句啊!”
最先开口说话的青衫学子一听有人也在支持自己的判断,不免有些沾沾自喜起来,仿佛那黄文胜出,他也跟着多沾光一样。只是当他的注意又再一次被挂在广场北侧的诗句吸引时,回味同时,还是道出了存心已久问题。
“兄台怎会不知?”
第二位学子虽然撇了撇嘴,但依旧不忘博得他人的注意,所以话语间有些卖弄。
“兄台此言何意?”
“哦?阁下不知昨夜之事?”
这回倒是不卖弄了,看样子,青衫学子确实不知。
“小弟今晨刚至,不知所然,还望兄台解惑”
“这样啊,呵呵,先说也无妨,我相信昨夜知道此事的同门学子们,也不会有异议的,此次那诗甲名号,定是那通天阁绣衣使者,人字铜符的项华源项大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