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大展拳脚

加入书签


有了知县大人的支持,障碍清除一空,可以大展拳脚了。

    后世经验告诉楚峰,成大业者,不能仅凭慷慨激昂的空口号,去愚弄和驾驭老百姓,得让自身和民众的利益连成一块,令他们自发、自觉的去维护集体,于是,分田地就是必须的了。

    历朝历代以农为根本,没田可不行,但光靠53顷地,又怎么分得匀上万流民(明朝一顷等于50亩)?那53顷良田,主要用来封赏亲卫的,既然要缴纳岁赋给宁德,楚峰当然不能白白吃亏。

    事实证明,后世的宁德,实际耕地面积可达二十七万亩,就在宋时,也有田九万六千余亩,而时下,仅八万一千亩,且还是按照明万历的记录,未增减多少,这一对比,其间有多少猫腻?有多少官绅私瞒不报?又有多少农户逃荒?就可想而知了。

    当今世道杂派繁多,夏税、秋粮、机兵银摊派、地方练饷、免役折银等,民田加起来的赋税,甚至重于官田,达到二、三两银子的赋税也不出奇,想想小老百姓一年收入才多少啊,当资不抵债的时候,百姓宁愿出让田产去当乞丐,每亩作价才几两银子,就这样,还没人敢继承呢,但楚峰不怕,且手下有的是佃户,当然是毫不客气揽尽附近废田、荒坡、荒地。

    这是楚峰第一份事业,自然要倾注全力,绞尽脑汁将后世和大明的相关民生法子,提取统合,熬了一夜,第二天拟好一份榜文,着人马上公告。

    一阵集聚锣声敲响,不一会儿,楚庄山脚下,严严实实挤满了流民,北风也吹不散他们的热盼。

    高台上,童生杨一景大声宣读:“即日起,凡楚峰辖下,永无徭役.......”

    这已经是楚庄明令第二次提及无徭役了,即便有心里有了承受能力,底下民众仍忍不住欣喜若狂,徭役,确实是个可怕的负累。

    “领地内,所有人不得任意开荒,土地必须由楚庄进行分配。凡十六岁成丁,有能力耕作的,不论男女老少,每人皆可领田两亩,每亩收税两成,次等山、梯、塘田者,赋税减为一成二,领三等田者,田赋酌情再减,以上所有租约五年不变,五年后赋税按照市价稍作调整,田地不得转租他人,若谁中途无力耕作,或另有发展,而致使田地荒废的,则收回该人份额......”

    做了一辈子农民,数目人人会算,南方每亩亩产平均可得4石谷子,谷、米比例是10比6.5,能研磨出2.6石精米,况且南方一亩两稻,一年总收入至少4石精米,扣除两成田赋,两亩地剩6.4石,每人每年要吃米4石,还有2.4石余粮,再加上农闲时,可以种些素菜、瓜果,即便年亩产不足4石,但总不会比北方亩产低,养活一家人足够了。

    特别是楚庄赋税单一,农民只缴纳田租,没有了无边徭役,大伙不单欣然接受,哪怕是缴三成税赋,也要举双脚赞成。

    看看外边的世界,虽说陕西等北地每户给田十多亩,亩税只收二斗,然而明代的田赋不单单指土地税银,还有‘役’,银税有课程、常贡、额办、岁办、年例、辽饷等,差役有正役、常役、杂役、俭事等,如此无边的苛捐杂税,加起来何止五、六成田赋?百姓不拌些粗粮、野菜,压根活不下去,长期以往,百姓很容易沦落成负税者,兼且食盐等物价腾贵,官吏乡绅横征暴敛,便断了贫者生机,以至于饿莩遍野、换子相食。嚇!守着田地,居然被活活饿死,多讽刺啊。

    朝廷是大地主,楚庄是小地主,众人同样是租田当佃农,但在楚少爷管辖之下,便是单单一亩田,也不愁饿死人。

    如今每户人家,一家兄弟、媳嫂,至少能分到十几亩田地,没媳妇?甭管歪瓜劣枣,赶紧娶一个呀!一年勤勤恳恳劳作,余粮积少成多,甚至能换上三、五两银子花花,这叫什么?这叫殷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