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时刻刻,人生方方面面,哪儿又不是百年觉悟之缘,什么时候又不可以般若之智引之深达
一三八.是学在思不在坐
暮色四合,
山野更寂。
慧能晚饭之时,独自屋外的圆梦和尚望着渐明星光,想着将要与人展开的话题,一时不由纷纷思绪……
菩提树下,佛祖禅坐四十九日目睹明星大彻大悟,但若没之前太子对生命的大疑问,没遍访仙人的大迷茫,没六年苦行仍于生死解脱杳无音信的大失望,又何来一坐幡然之醒……
禅定当然是佛祖成道因缘了,但仅也一缘而已吧。自己近三十年坐禅习定,于生死解脱开启、百年自在受用,其决定的究竟又在哪里呢......
屋里这位年轻的善知识,人对禅定几近无知,更没一点儿实际接触,却因广学深思不仅会心大师“慧解为本”入道之要,且更洞然佛法觉人济世玄妙之旨。其中之禅,何关一坐?可这位悟性非常的求法者,为何又如此在乎这一问题呢……
时佛祖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中对坐禅众比丘开示有曰:
“其有修十想者,便尽有漏,获通作证,渐至涅槃。
云何为十?
所谓白骨想、青瘀想、膨胀想、食不消想、血想、啖
(本章未完,请翻页)
想、有常无常想、贪食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是谓,比丘!修此十想者,得尽有漏,得至涅槃界。
又是,比丘!十想之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最为第一。
所以然者,其有修行不可乐想,持信奉法,此二人必越次取证。
是故,比丘!若于树下静处露坐,当思维十想。
是故,比丘!当作是学。”
此中是学之坐那一个想字,不仅唯在思维,且其渐至越次取证之由,不也分明了然吗?
但此中十想,不是人生苦痛,便是生命本相。这对究问终极之僧侣或多有启,更亦因缘,但于人人成佛之人人,是不是还真隔了一层,甚至还有些太过勉强了呢……
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人又岂能于中一坐且思苦思痛更思悲,如此又何来人的世界、佛的世界更实实佛国极乐净土?更况人性情不一,志趣天远,身心经历千差万别,既便同样一坐,那所思所想因缘不也歧出各别吗......
“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是不是由此也是可知,是学之禅关键在学在思而不在仅仅一坐?
是学在思不在坐,因此当今坐禅,谓之止观。
人“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生命时时刻刻,人生方方面面,哪儿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