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冠之后,一眨眼的工夫,秦简音就踏进考场,预备开考了。
昌国的会试自二月十五日起,直到二十一日结束,共有经义、诗赋、策论三科,每科留足两日的时间。
经义头一科考,说难也不难。经书涵盖范围大,从十数部经典里抽出一些考校,只要记熟背会了,很容易就能答上来,对秦简音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他四岁开蒙,熟读经典,家中又不乏博学之士,即便后来离京,随父在外漂泊时也不曾荒废学业。
更别提他后来到了西疆也是攻读不辍,头两年周诚怕他功课跟不上,还给他请了几个教书先生。
故而不到两个时辰的工夫,秦简音就答完了经义科的试题。
他闲的发慌,索性在多发的便笺上写写画画。
而第三日考校诗赋,题目就十分有趣了,要求写四季之景,各作诗三首,而后还要作一篇赋,将前面所作的诗结合起来。
自古作诗,春夏多盛景,秋冬多萧瑟,要将四季不着痕迹地串联起来,又要不落俗套,另含深意,看来得好好思考了。
秦简音的赋和文论都还可以,只是诗一向作的不好,这个题目叫他费了不少心思。
他咬了一会儿笔头,终于下定主意,提笔写道:
月隐浓云里,雪归南山去。光华相映辉,脉脉不得语1。
像他写的这种类型的诗,一般被昌国的学士称作“野诗”,即不符合主流诗坛固定格式、意蕴诗风的诗作。
野诗有时剑走偏锋、出其不意,令人拍案叫绝,但有时艰涩不通、意味不明,读来令人不知所云,故而为主流学派所诟病。
但是应试么,不就是硬着头皮也得试,于是秦简音只叹了口气,提笔继续写。
要是会试不考校诗作,只考赋该多好啊。
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他咬着指甲盖想,第二科就考成这样,那最后一科岂不是要逼疯人。
不过最后的策论题却出乎他意料了。
策论题为:论富国强军安民济世之道。
秦简音看过历来的策论题目,一般都是选历史典故,指一句话要求论证辨析,像这样的策论题目,开国以来大约是头一回。
不过倒是让他取巧了。
试问在座考生还有谁和他一样,既去过边疆,见识到昌国第一的银甲军,又来过江南,参与进府衙经济民生之事呢?
他双眼一亮,优哉游哉地罗列出纲要,有条不紊开始作文,微微抿唇思考时,脸上两个浅浅的梨涡便显露出来,似乎是胸有成竹的模样。
到了最后一日,他交完试题出贡院,大周府的人正在贡院外面等着,柳氏就站在马车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