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刘盈:捞乡,你还有个女儿啊!-第2/3页

加入书签
  反正中原地区西高东西,河水就算是泛滥了,也会慢慢向东流入大海。

  牺牲一小片,换来整体的利益。

  地广人稀,就是这么任性。

  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原的人口在慢慢增加,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之后,大家整体进入铁器时代。

  于是,齐赵魏三国,为了保障自家的土地不被洪水淹没,纷纷选择加高自己这一边的河堤。

  一轮工程竞赛后,河堤越修越高,相应的,河床随之高升。

  公元前六零五年,也就是周定王五年,黄河在宿胥口决口,河道整体向南,夺漳河入海。

  于是,齐赵魏三国就开摆了。

  修鸡毛河堤,还是把钱省下来发展军备,灭了临近的小国来的实惠……

  但这时候黄河的泥沙量不大,比如中写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三国的佛系行为,反而没有造成太大的自然灾害。

  所以魏国,才会将都城迁到了位于大河边上的大梁,修建鸿沟,贯通南北水系。

  只可惜福兮祸兮,王贲攻魏时期,直接掘开鸿沟淹了大梁,魏国以水而兴,以水而亡。

  随后天下一统,就有了刘盈此刻看到的新旧两条河堤。

  春秋末期,随着气温和降雨量的逐年降低,大河携带的泥沙量逐年增多,正如同中所说那样,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就是说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

  这其实是没办法的事情,除非能将黄土高原的疏松土层整体夯一遍,否则水土流失的情况是无法根治的。

  所谓的退耕还林还草,不过是尽可能延缓水土流失,不至于加速恶化。

  而且选种的植被,也有讲究,毕竟降雨量就那么大,如果植被需水量大于降雨量,则不仅起不到固沙的作用,反而会加速水土流失。

  嗯,治沙其实是很复杂的事情,一如古人所说的福兮祸兮那样,水浑浊有水浑浊的危险,水清澈也有水清澈的风险。

  其中详情,写成论文起码能堆一屋子。

  简单来说,就如同蒙蒙细雨时在树下躲雨,当叶片承载的雨水达到一定上限,一阵微风吹过,就足够把人淋成落汤鸡。

  所以治理黄河的最佳办法,还是修建诸如小浪底水库之类的大型基建。

  但刘盈摊了摊手,对此表示无能为力。

  他能做的,就是将秦国修建的夯土大堤,变成水泥混凝土大堤,然后加高加宽,让母亲河在宽敞的河道内自由流淌。

  这是效法后世的一种做法。

  当汛期来临,黄河水位上涨,但因为有着河道以及旧堤坝的约束,一时之间并不会造成危害。

  而后,当水位再度上涨的时候,河水漫出河道,但这时候,因为有距离河道和第一道堤坝很远的第二道河堤,水流也不会泛滥。

  最重要的是,当洪水冲出河道之后,因为第二道堤坝的缘故,就相当于是河道变相加宽了许多。

  于是,水位自然下降。

  这样一来,洪涝灾害就减到了最轻。

  刘盈看了看微微泛黄的河水,想起了后世曾看到的一条新闻。

  黄河输沙量已经远低于长江!

  也就是说,随着平均气温的回升,以及大量经费的投入,黄河不黄了,长江开始黄了起来……

  所以,某魂穿了明嘉靖的汉武帝说的好,圣人出,黄河清。

  想来,会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圣人已经出现过的原因。

  刘盈摇了摇头,将一些有的没的想法置之脑后。

  他在地上,按照之前曾在关中看过的天下水利图,不断在地上勾勒。

  现如今大河水量充沛,处于航运的黄金期。

  所以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按照国富论的说法,从伦敦到爱丁堡的水运成本是陆运的1/40。

  有了鸿沟这条贯通黄淮的人工运河,中部充裕的煤炭就可以轻松通过黄河进入两淮以及江南的水运网络。

  煤炭,是一种既丰富且廉价的燃料。

  而几乎所有的近现代工业,诸如冶金、建筑、纺织等行业,对于煤炭的需求量都很大。

  当制约不复存在的时候,生产力将会得到极大的解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