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日本(一)

加入书签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南京的秋是美丽的。大明督察院右都御史黄宗义、平夷侯周鹤芝、周林皋父子,顾不得停车坐爱枫林晚,去欣赏那红于二月花的霜叶。急匆匆被传召去乾清宫东侧的东暖阁。

  黄宗义见自己和周鹤芝父子一齐被召见,很奇怪,暗忖:吾是文臣,他俩是武将,风马牛不相及,圣上将吾等召到一起,所为何事?

  和黄宗义暗忖不同,周鹤芝是个直性子,直接便问传旨的司礼监长随崔贵,“崔公公,圣上召我等何事?”

  崔贵一笑,“圣上的心思,咱家如何能知?”

  周林皋比父亲周鹤芝更人情练达,摸出块碎银,偷偷地塞进崔贵袖中,“还请公公指点迷津”。

  崔贵乐了,“圣上的心思咱家委实不知,马公公让咱家传召时,咱家偷听了一耳。似乎和那日本国有些关系”。

  三人恍然大悟,原来是为日本国的事啊!

  当年在鲁监国麾下时,黄宗羲和冯京第曾多次赴日本乞师;周鹤芝做海盗时和日本人关系也非常好,曾让儿子周林皋认日本撒斯玛王岛津光久为义父,亦多次往萨摩藩借兵。

  可以说,这三人都是大明国内的“日本通”。

  知道了光武大帝找自己问什么事,三人心里有了底,不慌不忙、气定神闲地往东暖阁而来。

  这段时间,朱亨嘉一直在积极准备北伐中原,守江必守淮,至少要把淮河流域打下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得便是银子。虽然现在户部督储司的各大粮仓已经屯满,国库的存银也达到了三百多万两,但是大仗一打起来,金山银海的,需要的银子可多了去了。

  朱亨嘉觉得有必要想法子,多弄点银子,便想到了日本。是的,日本。这个时代的日本可是极富的,有点类似与后世的沙特阿拉伯。不过,人家不产石油,产金银。当时的日本,各地的大名们总共开发了五十多个金矿和三十多个银矿,其中,白银产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钱多就有底气!当年鲁监国派人赴日乞师,日本人不肯出兵,却舍得给钱。人家国库里金银都快堆不下,有很多破铜钱没地放,便赠送给了鲁监国,倒也稍稍缓解了一下鲁监国的财政压力。

  朱亨嘉想,要是用中华的丝绸、瓷器,换取日本的金银,岂不是能大大充实大明的国库吗?历史上,似乎那朱成功便是这么干的。

  结果一了解,才发现,想和日本人做生意,没那么简单。此时的日本,已经开始实行锁国令了。

  锁国,和大明朝的海禁其实是一个意思,乃是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的对外政策。从1633年颁布第一次锁国令开始,已经接连颁布了五次锁国令。

  国一锁,想和日本人做生意,赚人家的银子,可就难喽!

  日本人目前只与特定的国家,在特定的地点做生意。只允许明朝、清朝、荷兰人在长崎贸易;对马藩与朝鲜贸易;萨摩藩与琉球国贸易;松前藩与虾夷贸易。除此之外,一律不准,外国商船胆敢进入日本其他地方贸易,一律击沉。

  德川幕府搞锁国令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对外,为了阻止天主教的传播。自从荷兰人来日本经商后,很多日本人开始信天主教,就连一些大名,比如丰后国的大名大友宗麟,也改信了天主教。此人佛教法名宗麟,改信天主教后,洗礼名:普兰师司怙。这怎么行?怎么听都不像日本人!数典忘祖,严重威胁我德川家族的统治。必须锁国,减少和洋人的接触。

  其二,对内,抑制西南诸藩的强大。西南诸藩离明朝、清廷、朝鲜近,从对外贸易中获利更多。巨额的商税,让他们有银子招兵买马,和幕府对抗。比如,那控制着萨摩国、大隅国、日向国部分地区、琉球王国的萨摩藩;控制着周防国、长门国的长州藩;控制着肥前国的肥前藩;控制着土佐国的土佐藩,个个兵强马壮。

  如果这些大名,和德川家族关系好,便也罢了,问题不是。当年德川家康结束了战国,被封为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由安土桃山时代进入到江户幕府时代。他老人家按照关系好坏,分封大名。关系好的,比如“御三家”,封在江户附近;关系不好的,封得离江户远远的。西南诸藩,离江户十万八千里,和德川幕府的关系可想而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