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吞鲁(七)-第2/4页

加入书签
  “是,是,是”,黄锦不敢犟嘴,赔着笑脸,“大帅,这俞、金二贼,俞囯望兵多,好对付;金汤兵少,难对付”。

  田雄一楞:“哦,这是为何?”

  黄锦谀笑:“俞国望兵多胆大,匪巢固定,立寨于天台山华顶峰,找得到他,自然好对付;金汤兵少胆小,在天台各峰间窜来窜去,很难发现他的踪迹,不好对付”。

  “哦,原来如此”。

  “不过,天助我大清,最近可能是畏惧我大清的剿贼声势,金汤去了华顶峰和俞囯望合营,此时二贼皆在华顶峰,可以一网打尽矣!”

  田雄一听大喜,“如此速速进兵,剿灭二贼”。

  “大帅不可,这天台的刁民,大多通贼。您这样大张旗鼓地进剿,恐怕未出发,山上的贼人便已知晓,逃进深山,您上哪抓去?”

  田雄想了想,脸上忽然堆满了笑容,笑吟吟地盯着黄锦,“黄团练熟悉本地民情,一定有讨贼妙策。汝放心,只要能助本帅讨平天台山的贼人,本帅一定重重有赏!”

  “大帅,您可以秘密将军队调到城外,然后选一长相和您相似之人,穿着您的衣服,在城里招摇过市,迷惑贼人的耳目。天台山从寅时到辰时,皆有大雾。可选精兵,寅时出发,趁着大雾,直抵山寨,必能破贼”。

  无论多么险峻的地形,都怕出现“带路党”。

  在地头蛇黄锦的带路下,田雄、马信趁着大雾,突袭天台山义军。义军措手不及,金汤阵亡,俞国望率小股残军遁入深山。

  讨平了天台山义军后,清军马进宝部从西面、张国勋部从北面、肖起元部从东面、田雄部从南面,四面包围了四明山义军,将义军压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清廷的目标很明确,一定要消灭浙东义军的灵魂人物王翊。

  大兰山,山高雾大,位于四明山脉的腹心,号称“四明山之心”。

  山顶的寨子里。一名身着甲胄、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武将和一名头戴乌纱、面容矍秀的中年文官正在商议军情。

  “长升,汝赶紧将库存物资装车,带着将士们的家眷,转移到太平山一带。然后将山寨烧了,不留一砖一瓦给鞑子”。

  “完勋,形势已经严重到这种地步了吗?山寨可是吾等多年的心血啊!”

  “长升,此次鞑子围剿,出动的兵力比以往多得多,只能先撤退,利用山里的地形伏击他们”。

  中年武将叫王翊,字完勋,鲁监囯封的经略直浙兵部右侍郎兼左副都御使;中年文官叫王江,字长升,鲁监囯麾下副都御史。

  王翊和王江,一个善长练兵打仗,一个善长施政理财,一个武、一个文,在军中合称“二王”。这两人十分团结,在山中招募流民、开垦荒地,有一万多兵马,连家眷三、四万人,是大兰山义军中最强大的一股。更难得的,他们财政上基本能自给,军纪严明、从不扰民,多次击败清军,是浙东义军当之无愧的首领。

  当时,浙东一带,大大小小的义军有一百多支,兵源复杂,时有扰民。唯有李长祥、张煌言、王翊这三支义军不扰民,而王翊部实力最强大,有一万多人,张煌言部有数千人,李长祥部有数百人。

  一开始,李长祥官最大,浙东义军都听李长祥的;后来,“二王”组合,展现出了能力,实力比李长祥、张煌言加一起都多;再后来,鲁监国将李长祥、张煌言召到舟山行在,分任兵部左、右侍郎,王翊便正式成为了浙东义军的首领。

  鲁监囯将李、张二人调到舟山行在,一方面是想借助二人的干才,经营好舟山,另一方面也有让王翊放手施为,整合大兰山诸多义军的用意。李、张二人资历都比王翊老,调走这二人,也就没了掣肘。

  这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魄,令王翊十分感动。

  清廷浙江招抚使严我公派使者招降王翊,王翊令左都督黄中道将使者用大锅煮了。既是表明自己誓死不降清的决心;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鲁监国,殿下,您就放心吧,我王翊一定对得起您的知遇之恩!

  议完事,王江带着家眷、辎重往安全地带转移,王翊率部在大山之间游动,寻找机会伏击清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