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锜,汝好大胆!三百万斤盐,居然有两百万斤泥巴!来人,将黄锜押到后衙,听候发落!”
曹登榜看了一眼宋二泉和刘岩,见二人已经汗出如浆,颤抖不能言。哈哈大笑,对二人道:“依本官看来,此事一定是黄锜个人所为,与两位主事无关。”
宋刘二人一听此言如蒙大赦。
“是啊,是啊,此事吾真的不知。”
“哎呀,没想到那黄锜如此大胆,幸亏大人慧眼如炬。”
曹登榜一笑,正色道:“此次本官奉监国谕令清理两广盐务,监国非常重视,连王府校尉都派了。两位大人是否愿意协助本官做好此事呀?”
“吾等愿竭尽全力,报效大人!”
“好!好!刚才两位说梧州的鲙鱼天下闻名?本官想尝一尝。今晚不醉不归!哈哈哈!”
宴后,佘立奇怪地问曹登榜:“曹兄,此事明摆着是黄锜、宋二泉、刘岩三人共同贪腐,兄为何只追究黄锜一人,放过了宋、刘?”
曹登榜道:“宋、刘二人都是老盐务了,全抓了,谁来帮咱俩干活?现在这两人有这么大的把柄在吾手里捏着,吾料二人不敢不尽心当差。这个叫‘使功不如使过’”。
佘立叹服,思忖了一下,又对曹登榜一笑:“曹兄虽然一心为公,但小弟仍然要参兄一本,请兄见谅!”
“贤弟这是为何?”
“弟身为御史,参驳贪腐是弟的职责!曹兄放过二人虽是出于公心,但在弟的职位上却不能不参兄也!”
曹登榜愕然片刻,忽然大笑:“吾有幸结识贤弟,真人生幸事也!”
白头灶户低草房,
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
偷闲一刻是乘凉。
廉州白石盐场,历史悠久,建于洪武中期,白石凿凿,故名白石。总催周老根正顶着阴雨,拿着木制的耖粑来回拨动着卤水,苍老的脸上密布着皱纹。
盐场仓大使“黑李逵”引着一个穿着麒麟袍服的大官走了进来。这“黑李逵”平时在灶户面前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横行霸道、趾高气扬,人送外号“黑李逵”;不料今天却分外地和气。
“大人,这位就是盐场的周总催,场里的老盐丁了”,“黑李逵”低眉顺眼地说。大明朝以团为单位组织煮盐的灶户,一团一百一十户,编为十甲,每甲十一户,设总催一人。
大官很和气:“老人家今年贵庚?”
“免贵,小人今年四十了。”
此大官正是曹登榜老大人,他一听此言大奇:“总催年方四十,本官六十,却怎么觉得总催比本官还老呢?”
这一言,激起了老灶民周老根的伤心事:“大人,灶民们苦啊!”
“灶民”又称“盐丁”,是指那些在广袤盐区里终日煮海的盐民。
“灶民”处于大明朝的最底层。是最被看不起的人。
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艰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蓬头垢面,胼手胝足;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视和奴役。大明朝用特殊的户籍管理着灶民,灶民们编为灶籍,子子孙孙只能煮盐,不能从事其他职业。世世代代地积薪、晒灰、淋卤、煎盐,所产食盐要全部交公,而所得仅仅够维持活命。
不仅如此,大明朝还限制灶民的行动自由,若出灶区需经官方批准,且不能持器械或三五人结伴同行,类似奴隶一样地活着。
《淮南中十场志》季寅在《盐丁苦》诗中真实地写道:“盐丁苦,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饥衣难补。每日凌晨只晒灰,赤脚蓬头翻弄土。催征不让险天阻,公差迫捉如狼虎。苦见官,活地府,血比连,打不数。年年三月出通关,灶丁个个甚捶楚。”
听完了周老根的哭诉,曹登榜也不禁动容:“如此艰辛,逃的人多吗?”
“本场原有灶民一百一十户,如今只余四十户矣!灶户越来越少,可官府的盐课却一两不能少。只能将逃的人的份额加到未逃的人身上。家家户户若不堪言。本来本场阴雨天休憩,晴天晒盐,不煎盐,可为了完成盐课,小人等阴雨天也要煎盐,时时刻刻不得闲。”
“这样能完成盐课吗?”
“完不成,小人等忙死忙活,年年都免不了挨顿板子。永乐爷时,本场年产盐一百五十万斤,如今仅产八十万斤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曹登榜看了一眼宋二泉和刘岩,见二人已经汗出如浆,颤抖不能言。哈哈大笑,对二人道:“依本官看来,此事一定是黄锜个人所为,与两位主事无关。”
宋刘二人一听此言如蒙大赦。
“是啊,是啊,此事吾真的不知。”
“哎呀,没想到那黄锜如此大胆,幸亏大人慧眼如炬。”
曹登榜一笑,正色道:“此次本官奉监国谕令清理两广盐务,监国非常重视,连王府校尉都派了。两位大人是否愿意协助本官做好此事呀?”
“吾等愿竭尽全力,报效大人!”
“好!好!刚才两位说梧州的鲙鱼天下闻名?本官想尝一尝。今晚不醉不归!哈哈哈!”
宴后,佘立奇怪地问曹登榜:“曹兄,此事明摆着是黄锜、宋二泉、刘岩三人共同贪腐,兄为何只追究黄锜一人,放过了宋、刘?”
曹登榜道:“宋、刘二人都是老盐务了,全抓了,谁来帮咱俩干活?现在这两人有这么大的把柄在吾手里捏着,吾料二人不敢不尽心当差。这个叫‘使功不如使过’”。
佘立叹服,思忖了一下,又对曹登榜一笑:“曹兄虽然一心为公,但小弟仍然要参兄一本,请兄见谅!”
“贤弟这是为何?”
“弟身为御史,参驳贪腐是弟的职责!曹兄放过二人虽是出于公心,但在弟的职位上却不能不参兄也!”
曹登榜愕然片刻,忽然大笑:“吾有幸结识贤弟,真人生幸事也!”
白头灶户低草房,
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
偷闲一刻是乘凉。
廉州白石盐场,历史悠久,建于洪武中期,白石凿凿,故名白石。总催周老根正顶着阴雨,拿着木制的耖粑来回拨动着卤水,苍老的脸上密布着皱纹。
盐场仓大使“黑李逵”引着一个穿着麒麟袍服的大官走了进来。这“黑李逵”平时在灶户面前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横行霸道、趾高气扬,人送外号“黑李逵”;不料今天却分外地和气。
“大人,这位就是盐场的周总催,场里的老盐丁了”,“黑李逵”低眉顺眼地说。大明朝以团为单位组织煮盐的灶户,一团一百一十户,编为十甲,每甲十一户,设总催一人。
大官很和气:“老人家今年贵庚?”
“免贵,小人今年四十了。”
此大官正是曹登榜老大人,他一听此言大奇:“总催年方四十,本官六十,却怎么觉得总催比本官还老呢?”
这一言,激起了老灶民周老根的伤心事:“大人,灶民们苦啊!”
“灶民”又称“盐丁”,是指那些在广袤盐区里终日煮海的盐民。
“灶民”处于大明朝的最底层。是最被看不起的人。
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艰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蓬头垢面,胼手胝足;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视和奴役。大明朝用特殊的户籍管理着灶民,灶民们编为灶籍,子子孙孙只能煮盐,不能从事其他职业。世世代代地积薪、晒灰、淋卤、煎盐,所产食盐要全部交公,而所得仅仅够维持活命。
不仅如此,大明朝还限制灶民的行动自由,若出灶区需经官方批准,且不能持器械或三五人结伴同行,类似奴隶一样地活着。
《淮南中十场志》季寅在《盐丁苦》诗中真实地写道:“盐丁苦,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饥衣难补。每日凌晨只晒灰,赤脚蓬头翻弄土。催征不让险天阻,公差迫捉如狼虎。苦见官,活地府,血比连,打不数。年年三月出通关,灶丁个个甚捶楚。”
听完了周老根的哭诉,曹登榜也不禁动容:“如此艰辛,逃的人多吗?”
“本场原有灶民一百一十户,如今只余四十户矣!灶户越来越少,可官府的盐课却一两不能少。只能将逃的人的份额加到未逃的人身上。家家户户若不堪言。本来本场阴雨天休憩,晴天晒盐,不煎盐,可为了完成盐课,小人等阴雨天也要煎盐,时时刻刻不得闲。”
“这样能完成盐课吗?”
“完不成,小人等忙死忙活,年年都免不了挨顿板子。永乐爷时,本场年产盐一百五十万斤,如今仅产八十万斤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