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乱象

加入书签


次年春。

去年的冬天,一阵六十年来最大的寒潮从北方推来,暴雨如开闸般倾泻在南方四州,兖、豫、徐、扬四州皆受重创。严寒不再只限于北方,而为了取暖,百姓们不断砍伐着自家周围的树木,数日粒米无食也成了常态,饥肠辘辘。

寒冷、饥荒、流民。

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在议论的话题,户部尚书的桌上堆放着小山似的竹简,只扫一眼,皆是这三个词、六个字。如今,赈灾成了国家大事,也是南四州百姓等待许久的事情。

豫州西部,许昌郡,许昌城。

许昌,也称许都,盛初新政时因其地理条件优越,物产富饶的缘故,曾被列为七都之一,与帝都云尘并列。作为连接东陆与帝都陆路上的唯一大城,许昌也渐渐成为了一座经贸大都,四地商通。

今日,为春始月之下旬,整座许昌城尽是一派繁华之景,无数商贩和手工业者卖力吆喝,各街酒楼的门前都站着几位拉拢路人入店的姑娘,虽然因为寒潮的缘故,整个豫州都变得有些萧条,可这座古城却洋溢着百废待兴的气息。

而现在,在这车水马龙的喧嚣俗气中,也不乏有些许文雅之气息。

来往的行人间偶尔会有几位结伴的读书人,他们中或去城外探春,或远赴帝都参加科考,也有的是为了前往城中得论经台去,一睹文坛大家的风采。

许顾国中千古都,昌临故土今日城。

今日,这座承载着无数南方名士心血的三层阁楼,注定要成为一场新风暴的.asxs.,而这种情况,豫州各地也在上演。

论经台内,现人山人海。

“陆兄,快些进来!”人群中,有人喊道。

“你等等我!”一长相文弱的书生挤在人群中,艰难地回应着,“朱兄,朱兄?朱兄!”

他喊了三声,这才听到另一人的回应。

“在这呢!”似海般的人群中,一只手在半空摇晃。

“哎哟!”两人终于是艰难地挤在了一块,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这人山人海之中,两人一时间竟有些感动。

朱兄指着一个偏角,压着声音伏于另一人耳侧道:“那儿的石柱下有石墩,等一会儿诗会开始了,可以站高着看!”

“这……不太好吧。”姓陆的文人不免有些犹豫,这论经台虽只是一阁楼,可却因其地位超然,许都太守曾请来天下名匠与风水玄师来为此阁开光。

这匠人嘛,专攻的当然是建筑,可这论经台本就只是一座小阁,只因曾有离京的文豪们于此大作才成了论经之地。匠人们琢磨了许久,决定保留这座阁楼的主基,除了修缮墙体外,能大改的便只有加固了。

如何加固?自然是从内部入手。而厚重、端庄的石柱,自然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在一座已经建成的阁楼内修建石柱,就好像给胸腔塞进一根骨头一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可汇聚在此的乃是全天下最有名的工匠,起之灵感而创作便是他们所擅长的事情。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解决这样的难题,对于他们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石柱的构思已基本完成,可如何摆放?摆放的方位哪里合适?数量多少?

这些玄学的问题,就轮到彼时的文豪与风水师来头疼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记录的史官“好大喜功”,居然写道:于阁之布上,文与玄师议有三年,阅之古籍无数,后于神话与古史之间权思得两全之道也。

从古至今,无论何时,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皆被世人认为是坐山镇海之重所,旧阁的修建依然沿袭着坐北朝南的风俗,故而此楼之地位应求一“稳”。

在他们看来,四方之柱除了稳定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够镇住文气。而要想镇住文气,除了古时大能与佛像外,便只剩下武神了。

神话中记载星辰之道曾提及:北斗之星空有三十六天罡,又称三十六星将,负责守护星宫与众星的安全,在星术与武学上有极高的造诣。

而在道法上,对天罡也有不同的解释,其意莫约:“天罡,罡者四正为罡,取四方之正中,乃吾心也”。此心为文心,文人风骨皆生于心,泯于心。四方之正,可为鼎之四足,又以山海之四方为座,故而得正!

无论是哪种解释,三十六天罡都有着四正之意,用来守护文气再合适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