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力学看来,电子在同一时刻只能通过一条缝,它不可能同时通过两条缝并发生干涉;而根据量子力学,电子的运动状态是以波函数形式存在,电子有可能在同一时刻既通过这条狭缝,又通过那条狭缝,并发生干涉。
但是,当伟大的研究者试图通过仪器测定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永远只会在其中的一处发现电子。
两个仪器也不会同时侦测到电子,电子每次只能通过一条狭缝。
这看起来好像是测量者的观测行为改变了电子的运动状态,这种反常的现象又作何解释呢,伟大的研究者玻尔提出了著名的“哥本哈根解释”:当人们未观测时,电子在两条缝位置都有存在的概率。
但是,一旦被测量了,比如说测得该电子在左缝位置,电子有了准确的位置,它在该点的概率为1,其他点的概率为0。
也就是说,该电子的波函数在被测量的瞬间“塌缩”到了该点。
一个伟大的研究者把观察者及其意识引入了量子力学,使其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关系。
但观察者和“塌缩”的解释并不十分清晰和令人信服,也受到了很多伟大的研究者的质疑。
例如,塌缩是如何发生的,是在一瞬间就发生,还是要等到光子进入人们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激起电脉冲信号后才开始。
那么,有没有办法绕过这所谓的“塌缩”和“观测者”,从本应研究客观规律的物理学中剔除观察者的主观成分呢。
一位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波函数没有“塌缩”,则它必定保持线性增加。
也就是说,上述实验中电子即使再观测后仍然处在左/右狭缝的叠加状态。一位研究者由此进一步提出:人们的世界也是叠加的,当电子穿过双缝后,处于叠加态的不仅仅是电子,还包括整个的世界。
也就是说,当电子经过双缝后,出现了两个叠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个世界里电子穿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里,电子则通过了右边的狭缝。
这样,波函数就无需“塌缩”,去随机选择左还是右,因为它表现为两个世界的叠加:生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人们发现在他们那里电子通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观察到的电子则在右边。
以“薛定谔的猫”来说,那位研究者指出两只猫都是真实的。有一只活猫,有一只死猫,但它们位于不同的世界中。
问题并不在于盒子中的发射性原子是否衰变,而在于它既衰变又不衰变。当观测者向盒子里看时,波函数本身会坍塌,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是完全相同的。
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
前述所说的“原子衰变了,猫死了;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这两个世界将完全相互独立平行地演变下去,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量子过程造成了“两个世界”,这就是埃弗雷特前卫的“多世界解释”。
这个解释的优点是:薛定谔方程始终成立,波函数从不塌缩,由此它简化了基本理论。
它的问题是:设想过于离奇,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平行的世界全都是同样真实的。
这就难怪有人说:“在科学史上,多世界解释无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胆、最野心勃勃的理论。”
他指出,在量子力学中,存在多个平行的世界,在每个世界中,每次量子力学测量的结果各自不同,因此不同的历史发生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
多世界解释认为,对测量装置的观察,会使得测量装置被分解为两个。并且在这个测量链上,这种分解会不断地进行下去。
伴随着这种分解,一定有一个完全的宇宙的复制。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量子测量发生,那么,每个宇宙分支,以及这个分支中的分量就会导致一个可能的测量结果。
每个处在特殊宇宙分支中的人都会认为,他的测量结果和所处的宇宙是唯一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次测量产生了一次新的宇宙。这些各自不同的新宇宙,除非完全相同,否则绝无重合的可能。这一理论的发表,标志着平行宇宙概念的正式提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但是,当伟大的研究者试图通过仪器测定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永远只会在其中的一处发现电子。
两个仪器也不会同时侦测到电子,电子每次只能通过一条狭缝。
这看起来好像是测量者的观测行为改变了电子的运动状态,这种反常的现象又作何解释呢,伟大的研究者玻尔提出了著名的“哥本哈根解释”:当人们未观测时,电子在两条缝位置都有存在的概率。
但是,一旦被测量了,比如说测得该电子在左缝位置,电子有了准确的位置,它在该点的概率为1,其他点的概率为0。
也就是说,该电子的波函数在被测量的瞬间“塌缩”到了该点。
一个伟大的研究者把观察者及其意识引入了量子力学,使其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关系。
但观察者和“塌缩”的解释并不十分清晰和令人信服,也受到了很多伟大的研究者的质疑。
例如,塌缩是如何发生的,是在一瞬间就发生,还是要等到光子进入人们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激起电脉冲信号后才开始。
那么,有没有办法绕过这所谓的“塌缩”和“观测者”,从本应研究客观规律的物理学中剔除观察者的主观成分呢。
一位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波函数没有“塌缩”,则它必定保持线性增加。
也就是说,上述实验中电子即使再观测后仍然处在左/右狭缝的叠加状态。一位研究者由此进一步提出:人们的世界也是叠加的,当电子穿过双缝后,处于叠加态的不仅仅是电子,还包括整个的世界。
也就是说,当电子经过双缝后,出现了两个叠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个世界里电子穿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里,电子则通过了右边的狭缝。
这样,波函数就无需“塌缩”,去随机选择左还是右,因为它表现为两个世界的叠加:生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人们发现在他们那里电子通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观察到的电子则在右边。
以“薛定谔的猫”来说,那位研究者指出两只猫都是真实的。有一只活猫,有一只死猫,但它们位于不同的世界中。
问题并不在于盒子中的发射性原子是否衰变,而在于它既衰变又不衰变。当观测者向盒子里看时,波函数本身会坍塌,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是完全相同的。
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
前述所说的“原子衰变了,猫死了;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这两个世界将完全相互独立平行地演变下去,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量子过程造成了“两个世界”,这就是埃弗雷特前卫的“多世界解释”。
这个解释的优点是:薛定谔方程始终成立,波函数从不塌缩,由此它简化了基本理论。
它的问题是:设想过于离奇,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平行的世界全都是同样真实的。
这就难怪有人说:“在科学史上,多世界解释无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胆、最野心勃勃的理论。”
他指出,在量子力学中,存在多个平行的世界,在每个世界中,每次量子力学测量的结果各自不同,因此不同的历史发生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
多世界解释认为,对测量装置的观察,会使得测量装置被分解为两个。并且在这个测量链上,这种分解会不断地进行下去。
伴随着这种分解,一定有一个完全的宇宙的复制。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量子测量发生,那么,每个宇宙分支,以及这个分支中的分量就会导致一个可能的测量结果。
每个处在特殊宇宙分支中的人都会认为,他的测量结果和所处的宇宙是唯一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次测量产生了一次新的宇宙。这些各自不同的新宇宙,除非完全相同,否则绝无重合的可能。这一理论的发表,标志着平行宇宙概念的正式提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