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烧二冬(求月票)-第3/4页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冬笋也是古代常用的食疗食材之一,因为在中医上也有记载:笋味甘、部分微苦,性寒,能化痰下气,清热除烦,通利二便。

  《名医别录》言其“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

  《本草纲目拾遗》说它“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尤独善于清化热痰。

  这都是以前陈年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看到过的。

  只不过这些东西陈年并没有拿出来卖弄,反正自己是来学做菜的,没必要搞这些喧宾夺主。

  炒好的冬笋拿出来沥干水分,放在盘中加入些许酱油上色,用手将其抓拌均匀。

  对于这一部分孙师傅解释道:“因为一会儿要下油锅去炸,上点色炸出来好看,做菜讲究的不就是一个色香味俱全吗?虽然做的是大锅饭可谁让咱就是厨子呢?糊弄可不行。”

  “师父,说实在话,对于我来说,也不是看谁都想要拜师的,如果真的是那种只有厨艺没有厨德的,我也会敬而远之。”陈年一边工作一边说道。

  这话对于有些人来说听后可能会觉得不大舒服,但这话听在孙福全的耳中,恰恰是陈年要强的表现。

  这就像是武侠当中的拜好人为师和拜坏人为师一样。

  他知道陈年并不是那种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就现在让陈年去随便找一家酒楼去当厨子,陈年也进得去,而且还会被重点培养。

  所以在拜师上对方也有选择的余地。

  陈年这么说那就等于是变相的夸奖了自己,否则以陈年这样的天赋和基础,相信全天津城随便一个名厨都是愿意将其收为弟子的。

  “好好干,好好学,不用担心在我这儿学不到什么东西。”孙福全看着陈年说道。

  陈年认真的点了点头,说实话他就喜欢跟这样的师傅打交道,说话不用这么拐弯抹角的,而且对方也能够充分理解自己话语中想要表达的含义。

  然后同样是在这锅水中,陈年又把冬菇也同样放进去稍微汆一下。

  大概七八秒钟的时间之后,陈年便用笊篱将冬菇捞起然后沥干水分,同样放入装着冬笋的盆中。

  而此时孙师傅已经倒掉了锅中的水,陈年来到灶前开始拉风箱,加大火力。

  等到锅中的水都烧干之后,孙师傅才在锅中下入宽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人们用的大多数都是豆油,因为豆油便宜,但稍微条件好一些的人家里也会备一些菜籽油。

  就比如在武馆之内基本上都是这两种油混着来用。

  毕竟菜籽油炒菜要比较香一些。

  油温渐渐升高,菜籽油中独特的香味在这时便已经冒了出来,这种油的颜色偏深,在这些食材下入锅中的时候迅速进行包裹。

  不断的有逼逼**的声音传出。

  陈年知道这是食材中的水分在和在锅内高温油的作用下被逼了出来,然后变成泡泡浮到表面上再炸开。

  对于一个不会做饭的人来说这是相当危险的,毕竟那油温之下,油点子溅到人的身上就得是一个水泡。

  “把这两样一炸,要的就是一个干香,不用炸太长时间,等到表面稍微变成黄色再捞出来就行。”孙师傅一边说着,一边将炸好的食材捞出来再次放入盘中,“行了,你现在去切点葱姜末,一会儿要用来炝锅,做好之后再调点浆。”

  “好的师父。”

  陈年从桌子上拿起两头蒜来,剥掉上面的外衣,然后放在板上拿着菜刀就是狠狠的一下直接拍了上去。

  蒜皮纷飞,此时陈年在拿起蒜来仅仅是轻轻一抖就将里面的蒜瓣抖了出来。

  这可比直接把蒜瓣拿下来用手抠省事多了。

  反正也都是要切成蒜末,拍了都省去了切片的步骤。

  在姜蒜都剥好切成蒜末之后陈年又剥了几根大葱切成葱丝儿。

  孙师傅此时已经将锅内的油烧热到了七八成左右,将陈年准备好的充分放入锅中,刺啦刺啦的声音传来,大概四五秒钟之后,孙师傅又倒了半瓶花雕酒进去。

  紧接着便是加入酱油、盐、水和白糖,整个过程中陈年一边用手抓着水淀粉一边仔细的看着。

  每一种调料的量都记在了心里,但额外多记了一点,就是糖要放的稍微多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