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时,杨廷和的地位将会固若金汤,而年幼的嘉靖,至少在杨廷和致仕之前,都只能充当一个傀儡。毕竟你自己都承认了,你的皇位是人家给你争取来的。
可让杨廷和没想到的是,年仅十四周岁的嘉靖帝,非常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阴谋。并且一步一步地,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将杨廷和及其党羽赶出了朝堂,从而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
而万历国本之争,则是说的万历朝立长子朱常洛还是立幼子朱常洵为太子一事。万历欲立自己宠爱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而满朝大臣都主张立长子朱常洛。
这件事的本身对错暂且不提,但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万历数十年不上朝,君臣关系降至冰点。这件事的背后,依然是士大夫集团和皇权之间的斗争。
大礼议和国本之争的结果是嘉靖胜而万历败,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大明中后期士大夫集团的权力逐渐强化,而皇权逐渐衰落的过程。
然而,哪怕是皇权获胜的大礼议,其过程也持续了长达数年,更别提经历数十年争斗的国本之争了。在御营这件事上,朱由检当然是绝不容许文官插手哪怕一分一毫。
但如果事情演变成旷日持久的文官集团和皇权之间的斗争的话。那这个结果是如今的大明绝对承受不起的。
本身就已经是病入膏肓,只差一口气就上西天的大明,再也经不起丝毫的折腾了。
可是,朱由检自问没有嘉靖的聪明绝顶,也没有万历怠政的底气和时间。要他和这帮子早就在官场混成了人精的士大夫斗,根本不是对手。
思来想去,朱由检最终还是从一位伟人那里得到了启发,那就是另起炉灶。
既然在文官们打造的这个朝堂体系里我斗不过你们,那我就干脆另外搞一套体系好了。不跟你们玩儿了还不行?
说白了,为什么文官能有今天的地位甚至理论上掌握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皇帝们居然奈何不了他们?
不是因为文官多厉害,而是因为皇帝们离不开文官。除了开国之君和极少数“卷王”皇帝之外,大多数的皇帝都只是普通人而已,和每一个老百姓一样,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少一点劳苦,多一点快乐。而且还有那么大的一个后宫,那自然是无心上班了。
这也就造成了,皇帝必然需要一个庞大的群体来协助他治国理政,分担他的工作量。
选谁呢?
汉朝的皇帝们选了外戚,最后王莽篡汉,灭了西汉。东汉的外戚就更不中用了,也不知道何进是怎么想的,居然让董卓带兵来首都,结果把东汉也给玩完了。
唐朝选了武将和太监,结果宦官干政,几度废立天子。节度使们不听号令,以至于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到了终结五代乱世的大宋,本想走传统的武德路线的太宗被打得驴车漂移,于是无奈之下只好标榜文治,却开创了一个迥异于以前的时代。
宋朝以前,主宰朝堂的有勋贵、有外戚、有太监、有武将,当然也有读书人。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武并进。讲究的是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而且往往武还在文之前。
无论是大一统的汉唐还是分裂的南北朝、五代,华夏民族从来都是武德充沛的。整天以文人形象出现的大名士谢安亲手调教出了北府兵,打出了千古流芳的淝水之战,避免了汉人第一次彻底沦亡的危机。
就连以书法家之名被世人盛赞的王羲之,他本人的官职也是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是不折不扣的武官。类似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三百天三百夜也讲不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可让杨廷和没想到的是,年仅十四周岁的嘉靖帝,非常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阴谋。并且一步一步地,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将杨廷和及其党羽赶出了朝堂,从而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
而万历国本之争,则是说的万历朝立长子朱常洛还是立幼子朱常洵为太子一事。万历欲立自己宠爱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而满朝大臣都主张立长子朱常洛。
这件事的本身对错暂且不提,但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万历数十年不上朝,君臣关系降至冰点。这件事的背后,依然是士大夫集团和皇权之间的斗争。
大礼议和国本之争的结果是嘉靖胜而万历败,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大明中后期士大夫集团的权力逐渐强化,而皇权逐渐衰落的过程。
然而,哪怕是皇权获胜的大礼议,其过程也持续了长达数年,更别提经历数十年争斗的国本之争了。在御营这件事上,朱由检当然是绝不容许文官插手哪怕一分一毫。
但如果事情演变成旷日持久的文官集团和皇权之间的斗争的话。那这个结果是如今的大明绝对承受不起的。
本身就已经是病入膏肓,只差一口气就上西天的大明,再也经不起丝毫的折腾了。
可是,朱由检自问没有嘉靖的聪明绝顶,也没有万历怠政的底气和时间。要他和这帮子早就在官场混成了人精的士大夫斗,根本不是对手。
思来想去,朱由检最终还是从一位伟人那里得到了启发,那就是另起炉灶。
既然在文官们打造的这个朝堂体系里我斗不过你们,那我就干脆另外搞一套体系好了。不跟你们玩儿了还不行?
说白了,为什么文官能有今天的地位甚至理论上掌握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皇帝们居然奈何不了他们?
不是因为文官多厉害,而是因为皇帝们离不开文官。除了开国之君和极少数“卷王”皇帝之外,大多数的皇帝都只是普通人而已,和每一个老百姓一样,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少一点劳苦,多一点快乐。而且还有那么大的一个后宫,那自然是无心上班了。
这也就造成了,皇帝必然需要一个庞大的群体来协助他治国理政,分担他的工作量。
选谁呢?
汉朝的皇帝们选了外戚,最后王莽篡汉,灭了西汉。东汉的外戚就更不中用了,也不知道何进是怎么想的,居然让董卓带兵来首都,结果把东汉也给玩完了。
唐朝选了武将和太监,结果宦官干政,几度废立天子。节度使们不听号令,以至于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到了终结五代乱世的大宋,本想走传统的武德路线的太宗被打得驴车漂移,于是无奈之下只好标榜文治,却开创了一个迥异于以前的时代。
宋朝以前,主宰朝堂的有勋贵、有外戚、有太监、有武将,当然也有读书人。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武并进。讲究的是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而且往往武还在文之前。
无论是大一统的汉唐还是分裂的南北朝、五代,华夏民族从来都是武德充沛的。整天以文人形象出现的大名士谢安亲手调教出了北府兵,打出了千古流芳的淝水之战,避免了汉人第一次彻底沦亡的危机。
就连以书法家之名被世人盛赞的王羲之,他本人的官职也是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是不折不扣的武官。类似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三百天三百夜也讲不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