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堂堂之战-第3/5页

加入书签
        三十里外的敌情通过探马一层层传递到军,指挥官就有了缓冲反应的时间,命令士兵披甲,用辎重车组成防御军阵。

        而行进在大军前方的前哨则预备五色旗,遇到森林举青色,遇到江河湖泊举黑色,遇到敌人举白色,遇到山川举黄色,遇到烟火举红色,前哨的举旗方式和斥候不同,讲究是磨旗,就是快速旋转,总之各有细节区分,不是老军伍看不明白。

        刘骁看到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场面,心不禁响起了bgm,这是九十年代初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在淮海大地上五路行军航拍镜头时的配乐,雄壮而邪恶,一万名青壮年男子组成的钢铁洪流,任何阻碍都无异于螳臂当车。

        无人机升起,将这壮观的一幕记录下来。

        行军波澜壮阔,怎堪艰苦枯燥,步兵为主的军队长途行军,每天最高走三十里,也就是“退避三舍”的一舍,这是从一千年前就流传下来的军事惯例,士兵不是不能走的更多,是走多了损耗体力,体力强的抵达战场,筋疲力尽,体力差的掉队在后面落单,遇到敌人都得死,还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全军保持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这也是步兵为主的农耕民族一直干不过游牧渔猎民族的原因,后者体格强悍,骑射精湛,一天能走一百里还能保存体力立刻投入战斗,不用垒砌土灶烧火做饭,随便啃点肉干奶豆腐就体力满血,战斗力加机动性都达到人类极限峰值,能扛得住这么久,南宋也算是世界民族的翘楚了。

        为了抢时间,刘整强令每天必须行军四十里,晚上以车马为寨,埋锅造饭,烧热水洗脚,士兵们穿的多是草鞋,走的路多了磨出血泡来,彼此用针挑破,保证第二天正常行军,一天两顿饭,一顿干粮,一顿热饭,没什么肉类蛋白质,就是喝稠粥就咸菜。

        做将官的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便尊贵为白龙王,也只能吃一包自己带的泡面而已,晚上躺在行军床上已经是天大的福利待遇,别人只能打地铺,骑马走三十里,屁股都被马鞍子磨破了,坐着都疼。

        刘骁躺在床上睡不着,必须改进这种行军方式,军队行进,除非个别奇袭,大都是走商旅驿马常走的道路,通常是平坦的土路,能步行的地方,自行车就能通过,假如全员配备自行车的话,既能代步还能驮运重物,行军效率至少能提高三倍,道路能支撑的情况下,机动性直追骑兵,关键在于自行车不需要吃草啊。

        但是很快刘骁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了,他不但大大低估了四川道路的艰难,也低估了川军的坚韧和刘整的奇谋。

        大队人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由北转西,眼前是一座大山,山下一座雄城,正是蒙古军占领下的巴州。

        巴州守将没有料到宋军能在此时兵临城下,再加上巴州是座小城,兵力匮乏,一天之内就被火炮攻陷,刘整干了一件让刘骁很不愉快但又无力阻止的事情,他将千余降兵驱赶到瓮城,一顿乱箭尽数射杀了。

        孤军远进,兵力单薄,没有足够的人手看押俘虏,而俘虏要吃粮食,要瞅机会造反,还不如杀了利索,刘骁没有发表妇人之仁的看法,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就完了。

        接下来的征途就陡然提升了难度,巴州向北要翻越米仓山,这也是另一条重要蜀道的名称由来,米仓道是和金牛道、荔枝道并行的三大蜀道之间一条,重要程度不亚于金牛道,艰险程度也不遑多让,山间栈道狭窄曲折,艰险无比,此时战马反而成了累赘,别说一天行军三十里了,就是能走十里路都算是奇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