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朝见天子(中)-第2/3页

加入书签
  刘协等宦官将鸡汤端到御案上,便迫不及待地动手将盖子打开,然后端起瓦罐,仰头喝汤。

  殿下众人见天子吃相如此不雅,都惊得有些呆了。

  由于熬制时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许久,鸡汤已经凉了。

  刘协没管鸡汤还热不热,仰头喝了一大口,才将瓦罐放到御案上。

  他见殿下众人都一脸震惊地望着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曹恪见此情景,心说想不到堂堂大汉天子,居然混成了这般田地。

  看来这大汉朝的气数是真的要尽了。

  这次自己到这里来的目的,是奉大伯之命将天子迎到许县去。

  其实,曹恪的内心深处是不希望大伯曹操玩什么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的,因为他觉得玩这种把戏弊大于利。

  奉天子的一大弊端,就是会影响自家队伍的纯洁性。

  这支队伍到底是曹家的,还是汉室的,在以后绝对会成为一大问题。

  这个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会让自家队伍中的人思想产生混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荀彧。

  荀彧早年投奔曹操,替他出谋划策,功劳在曹营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后来却因为对汉室还抱有一丝幻想,不满曹操称公建国的做法,不惜和曹家决裂。

  除了会扰乱自家队伍的人的思想之外,忠于汉室的人和忠于曹家的人混杂在一起,在同一个朝廷里办事,难以让人分清敌我。

  以上这些弊端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汉朝天子将来到许县后,吃饱喝足之余,就会产生和曹家争权的念头。

  一些野心家会打着拥汉的旗号聚集在天子身边搞事,拖曹家的后腿。

  这也是曹操一辈子都没能完成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此后的征战岁月里,曹操每打下一个地方,都不能在当地久留,必须回师,因为担心后院起火。

  汉室和曹家的矛盾越演越烈,发展到后来,拥汉派最终被消灭殆尽,而曹家也在形势发展到那个程度之后,不得不走上篡汉的道路。

  毕竟不篡汉的话,曹家在失势后,绝对会步霍光家族的后尘,落得个被满门抄斩的结局。

  可是篡汉,会让曹家建立的王朝背上“得国不正”的骂名。

  因为这个王朝是靠篡位建立起来的,它在政权的合法性上就先天不足。

  正是因为合法性先天不足,历史上那些靠篡位建立的朝代大多短命。

  那些靠篡位得国的朝代中,寿命相对较长只有宋朝。

  宋朝皇帝为防后人有样学样,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很弱,长期遭受外族欺凌,最终亡了天下。

  篡位得国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会破坏封建纲常中的君臣大义。

  毕竟你这个新王朝的建立者对前朝不忠,那你就很难再要求你的手下对你和你的子孙尽忠。

  你能做初一,那别人就能做十五。

  你能篡前朝,那别人就能篡你的朝。

  你自己开了一个不要脸的头,那就很难再给别人一个要脸的理由。

  你今天为了自己的权力可以杀皇后杀贵妃杀皇子,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那明天别人也可以为了篡位直接拿长矛捅你那个当傀儡皇帝的曾孙子。

  正是因为看到了奉天子之后会产生的这些弊端,曹恪才觉得让眼前这位汉帝留在洛阳才是正道。

  他留在洛阳,过着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才没精力来争权。

  将来被曹操接到许县,吃饱了喝足了,他就要搞事情了。

  可是,谁叫曹家是靠太监曹腾起家的暴发户呢?

  曹恪尽管极不情愿,可也不得不承认,没有汉室这块招牌在手,曹操及其家族还真未必能在汉末这个乱世成就霸业。

  没有了汉帝,意味着曹操只是一个普通的军阀,在对付像袁绍这样的强力军阀的时候,没有半点优势。

  历史上原本投奔曹操的很多人才也会因为曹家没有掌握大义名份从而放弃他,另投明主或者隐世不出。

  既要奉天子,又不能被天子拖累,曹恪觉得曹操在把刘协接到许县后放任不管,自己带着大部人马回兖州才是明智的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