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用炉为长方形槽炉,炼锌罐呈圆锥形,将混匀的菱锌矿和煤装入反应罐,置于方形槽炉。
在反应罐四周垫塞煤饼到一定高度后点火。在反应罐上部用耐火泥做成兜形隔板,一侧留出通气孔,加盖,加热到还原温度以上,此时产生的锌蒸气进入兜室,在盖板内侧冷凝成锌液,滴入兜中,得到金属锌。
氧化锌的还原温度为904,锌的沸点906,由于还原温度与沸点非常接近,还原后获得的是气态锌。如果没有快速冷凝的回收装置,气态锌会迅速氧化或与炉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成为氧化锌。
如明代宣德三年就用锌斤铸造大量的鼎彝,同时亦有大量的纯锌出口到国外。但有关冶炼金属锌的文字资料却只有明末的宋应星记录了下来。
“西川有火井,事甚奇……”
“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
“骨灰蘸秧根,石灰掩苗足……”
宋应星和李自成从饭前聊到饭后,相谈甚欢。
李自成最后说道:“士大夫之心学理学,内容干燥荒芜,等于不毛之沙漠。宋先生独辟门径,一反明儒陋习,就人民日用饮食器具而究其源,其活力之伟,结构之大,观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这几乎是把宋应星捧上天了。
老宋自然惶恐不敢担当,“谬赞了谬赞了。大统领的学问才是真正的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李自成感慨道:“倘若我大明士子人人皆有宋公之伟才,国事又怎会一蹶不振。多做些实在学问,少弄些之乎者也,这样才能强国富民。可惜啊……”
“功名一途害人不浅。”老宋心有戚戚焉。
李自成开始循循善诱,“还是昌黎先生说得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宋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千里马,国之中流砥柱,奈何在大明治下,一身经天纬地的本事无处可使。可叹!”
老宋客气了一句,心想,短毛这就准备要招揽了吧?我到底该不该答应?
短毛虽然只是个流贼,但学识渊博,见解不凡,称的上是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有些夸张了,不过……
宋应星胡思乱想之际,李自成站起来作揖,“宋先生,李某在此厚颜,恳请先生屈尊大驾,在我大顺翰林院做一院长。”
“不敢不敢,折煞了……”宋应星急忙站起来回礼。
翰林院啊……
明代进士授官,大体与其考试成绩有很大关系。新科进士按殿试名次,共被分为三个批次: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进士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均入翰林院就职,状元授官修撰,榜眼和探花授官编修。
二甲进士共数十名不等,授官六部主事或知州。
三甲进士通常在百名以上,授官包括大理评事、太常寺博士、推官、知县及中书舍人、行人司行人。
也许会奇怪,怎么状元、榜眼、探花之类,授官的品级却比后面的二甲人低呢?
在明代,翰林院是至关重要的部门之一,养才储望之所,天子近侍,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封疆大吏的踏脚石。
因此,虽然一甲进士表面上官职品级低,但翰林院却是新科进士所能期望的最好待遇。
除状元、榜眼、探花之外,剩余的进士要想入翰林院,则还需再参加一场入院考试,若考中则会以“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深造。
时人称“一入翰林,便群目为储相”,意思是翰林院中的官员,都是为将来内阁阁臣作储备人才之用的。
但是翰林官们也要忍受一大缺陷,这便是他们在当上大官之前都没有实权。明代俸禄又少,人称翰林是“清华之选”,这“清”字确实一点不差,翰林院乃是“清水衙门”,翰林官们不得不做多年清官了。
明朝的文官考核官位升迁称为“考满”。即为官三年有初考,再三年有再考,再三年有通考。三次考试为期九年,考完即为“考满”。运气不好的要等九年才能轮到升迁。
举例子来说,新科状元在翰林院勤勤恳恳工作九年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升迁,他可以从从六品的修撰升为正六品的侍读或侍讲,虽然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好歹是升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在反应罐四周垫塞煤饼到一定高度后点火。在反应罐上部用耐火泥做成兜形隔板,一侧留出通气孔,加盖,加热到还原温度以上,此时产生的锌蒸气进入兜室,在盖板内侧冷凝成锌液,滴入兜中,得到金属锌。
氧化锌的还原温度为904,锌的沸点906,由于还原温度与沸点非常接近,还原后获得的是气态锌。如果没有快速冷凝的回收装置,气态锌会迅速氧化或与炉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成为氧化锌。
如明代宣德三年就用锌斤铸造大量的鼎彝,同时亦有大量的纯锌出口到国外。但有关冶炼金属锌的文字资料却只有明末的宋应星记录了下来。
“西川有火井,事甚奇……”
“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
“骨灰蘸秧根,石灰掩苗足……”
宋应星和李自成从饭前聊到饭后,相谈甚欢。
李自成最后说道:“士大夫之心学理学,内容干燥荒芜,等于不毛之沙漠。宋先生独辟门径,一反明儒陋习,就人民日用饮食器具而究其源,其活力之伟,结构之大,观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这几乎是把宋应星捧上天了。
老宋自然惶恐不敢担当,“谬赞了谬赞了。大统领的学问才是真正的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李自成感慨道:“倘若我大明士子人人皆有宋公之伟才,国事又怎会一蹶不振。多做些实在学问,少弄些之乎者也,这样才能强国富民。可惜啊……”
“功名一途害人不浅。”老宋心有戚戚焉。
李自成开始循循善诱,“还是昌黎先生说得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宋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千里马,国之中流砥柱,奈何在大明治下,一身经天纬地的本事无处可使。可叹!”
老宋客气了一句,心想,短毛这就准备要招揽了吧?我到底该不该答应?
短毛虽然只是个流贼,但学识渊博,见解不凡,称的上是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有些夸张了,不过……
宋应星胡思乱想之际,李自成站起来作揖,“宋先生,李某在此厚颜,恳请先生屈尊大驾,在我大顺翰林院做一院长。”
“不敢不敢,折煞了……”宋应星急忙站起来回礼。
翰林院啊……
明代进士授官,大体与其考试成绩有很大关系。新科进士按殿试名次,共被分为三个批次: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进士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均入翰林院就职,状元授官修撰,榜眼和探花授官编修。
二甲进士共数十名不等,授官六部主事或知州。
三甲进士通常在百名以上,授官包括大理评事、太常寺博士、推官、知县及中书舍人、行人司行人。
也许会奇怪,怎么状元、榜眼、探花之类,授官的品级却比后面的二甲人低呢?
在明代,翰林院是至关重要的部门之一,养才储望之所,天子近侍,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封疆大吏的踏脚石。
因此,虽然一甲进士表面上官职品级低,但翰林院却是新科进士所能期望的最好待遇。
除状元、榜眼、探花之外,剩余的进士要想入翰林院,则还需再参加一场入院考试,若考中则会以“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深造。
时人称“一入翰林,便群目为储相”,意思是翰林院中的官员,都是为将来内阁阁臣作储备人才之用的。
但是翰林官们也要忍受一大缺陷,这便是他们在当上大官之前都没有实权。明代俸禄又少,人称翰林是“清华之选”,这“清”字确实一点不差,翰林院乃是“清水衙门”,翰林官们不得不做多年清官了。
明朝的文官考核官位升迁称为“考满”。即为官三年有初考,再三年有再考,再三年有通考。三次考试为期九年,考完即为“考满”。运气不好的要等九年才能轮到升迁。
举例子来说,新科状元在翰林院勤勤恳恳工作九年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升迁,他可以从从六品的修撰升为正六品的侍读或侍讲,虽然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好歹是升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