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就算自宫,未必成功-第3/4页

加入书签
  总的来看,清朝的正治体制是传统正治体制的集大成。

  从秦朝君主专制忠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到清朝专制官僚体制,系统而严密,十分成熟。

  清朝是传统君主专制的最顶峰。

  从辩证法的原理上讲,最后一个总是最完美的。因为事物发展总是由不完善到完善。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专制正体也是如此。

  同样的道理,历代典章制度也是清朝最完备。清朝的典章制度和君主正治都是对忠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集大成。

  最后,秦始皇以后的天朝政制制度是典型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所谓的“封建”制度。

  马大胡子当年引用“封建”这一名词时,是指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也即是以贵族政制、领主经济为基本属性的封建制度。

  它的本质特征是领主对土地的垄断,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领主利用对土地的垄断,获取政制上高贵的地位,土地不许转让给平民,农奴就更没有获得土地的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得以存在的根基。

  天朝的情况并不具备那些特征。从战国起,土地买卖、兼并现象日趋严重,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尤其是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土地可以继承,可以买卖,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此外,东西方还有农奴和佃户的区别,社会经济结构的区别等等。

  可以看出,从秦始皇建立中秧集权的专制制度开始,到那啥推翻帝制的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欧洲的封建制度相比,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天朝封建制只盛于西周,而衰于春秋,至战国已开始崩溃,最后秦始皇帝“废封建”,而在历史上消失。代替封建而起的制度是一种忠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也可称为“中秧集权文官制”。

  当马大胡子的学派迅速发展之时,“封建”一词便逐渐变质了,最后它竟变成了所有古老而落伍的一切坏习惯的总代名词。

  “封建”一词,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封建专制、封建迷信、封建落后、封建反冻、封建顽固等等,既不不合乎天朝历史上“封建”的本义,也不是中世纪欧洲的本义。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被滥用的那啥术语。

  因此,用所谓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等主义来划分天朝历史阶段的表述也不合适。

  好了,话题扯回来。

  结合以上各朝各代的变化,得出的总论是——

  第一:朝廷或者皇帝有逐步集权的倾向。从秦到清两千年,一直在朝一个目的地走。

  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一天天的衰落。

  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当然应该要有一个核心。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

  第二:历代传统正治随着发展,社会各阶层趋向于平等。

  从汉到清,都沿袭着关于废除一切特权的措施——除却如元、清两代,因为他们算是外人入主,对自身族群肯定有特权。

  其实若要讲平等,国人最平等;若要讲自由,国人也最自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彼可取而代之!”

  简单粗暴的解释就是——“王侯将相多个鸡煲?谁怕谁,不服开干!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总之藐视一切权威。

  然而正因为太过平等自由了,以至于老百姓变成了一盘散沙,变成了待宰羔羊。

  朝廷终是高高在上的。社会平等了,什么人该爬上来当官掌权呢?

  传统里规定只许读书人可以出来问政,读书人经过考试合格就可做官。

  读书人大都来自农村,他纵做了官,他的儿孙未必仍做官;于是别的家庭又起来了,穷苦发愤的人又出了头。

  这办法是好的。不过积久了,读书人愈来愈多,做官人也愈来愈多。

  因为科举制度,向上的道路是开放的,“学而优则仕”。社会上聪明才智之士都想去走做官这条路,工商业就被人看不起。

  西方就不同,起先人家根本不让你做官,底层也没有向上爬的途径。于是社会上聪明才智之人都去经营工商业。待他们自己有了力量,形成了资本利益团体,才团结起来去跟国王争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