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愿投鞑的就跑南明了。
比如陈名夏,投过顺,结果南明小朝廷视他为“从贼逆臣”,要捉拿归案。他干脆重返北京投靠清廷,一直做到大学士。
南明弘光政权以从逆的罪名,追究南逃官绅曾经投降“闯贼”而大兴“顺案”,致使相当一部分官绅大失所望,再返回北京降清。
南明小朝廷这时还想着“联虏平寇”呢,蠢到无以复加,坏到脑子流脓。
当然,批评它从朴素的民族感情出发。要论无产阶级立场,大明早该死了。
统治者的心态从来都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明清在这一点上出奇的一致。甚至历朝历代都是一个鸟样。
“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是古代砖制统治的不二灵丹,服之,虽不能长生不老,但可延年益寿。
和亲、纳贡、岁币、抚赏等等,其实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盘剥治下小民,用所得伺候外敌。
因为自己家的小民可以随便打杀,外敌可不太好对付。妥协也是一种智慧。
唉,又扯多了。
总之,南明小朝廷对入关的鞑子都这态度,何论一般士绅、百姓。
再比如更有名的嘉定。
“安抚周荃单骑至邑。邑中缙绅皆出避,百姓无主,因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竞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揭于门。旋缄邑篆并册籍,上于郡。”
嘉定老百姓一开始对投鞑也没啥意见。或者说不敢有意见?毕竟主心骨老爷们都跑了。
等鞑子委派的知县孤身到任,明嘉定总兵把他吓跑了。然后“城内外百姓谓志葵恢复之师,悬彩执香,较迎周荃时十倍。”
王师一到,嘉定人还是非常高兴的。
之后,原高杰部下,高死后投清的李成栋来了,暂没攻城。①后又反清,顺治六年出兵江西,战败死。
“城外居民与贸易如平时,黠者或抚其背,相与嘲笑如旧识。”
双方的关系一开始还挺和睦,其乐融融。
接着清军下达剃发令。剃成什么样?
辽东早期是部落制,而且混合的外人多,那时什么发型都有。后来才剃头结小辫,还多是两条,慢慢才统一成一条“金钱鼠尾”。其实大明各地也有契丹那种锅盖头以及鞑子的辫头,只不过都是小孩子的发型。长大后就束发了。
“男子十六岁方留发,发长披在肩上,如今时妇女无异。亦梳三把头、泛心头,发少者用髴益之。甚有发团如冰盘大者,亦如今妇女梳妆一般,插簪带花,将披发掳扎起,即名曰‘直掳头’。
二十岁外方冠。更有老童生赶未冠之队者,号曰“老扒头”。三十岁外始戴帽……”
猪尾巴多难看,嘉定百姓不能接受屈辱。他们纷纷自发起来反抗,双方在城外开打!
是百姓首先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官兵没动。
老百姓这么强?是的!
别说北人能打,咱大明南人绝不拉稀。
话说闹倭寇时,朝廷应对不力,于是由官府主导将练兵之法印成小册子由县里组织逐层下发到乡里一级。比如扬州知府就编了和,下令措纸印发,家家一本。上至府城县郭,下至乡约保甲,都要人人通习,不识字的就由识字的负责讲解。
经此一役后,***间不论是文人还是乡民,个个知兵,人人能战。大明武德充沛哉!
咱们干鞑子!
李成栋猝不及防之下损失较大,可是人家怎么说也算正规军,嘉定乡兵怎么抗的住?很快就败了。
李成栋恼怒之下又疯狂纵兵报复,及至攻破县城,他屠了一批后就离开了。
接着以书画闻名的朱瑛带着五十人进城,又一次恢复了嘉定。接着,凡有剃发的,当场处死。
“乡兵复聚,遇剃发者辄乱杀,因沿路烧劫,烟焰四路,远近闻风,护发益坚。”
再没有人敢剃发。
后面就是二屠、三屠。
可怜百姓,留发要被大清杀,剃发又被大明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杀的太多了,导致隆武帝不得不下诏:“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
这才挽回点人心。
所以说,人心向背很重要。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比如陈名夏,投过顺,结果南明小朝廷视他为“从贼逆臣”,要捉拿归案。他干脆重返北京投靠清廷,一直做到大学士。
南明弘光政权以从逆的罪名,追究南逃官绅曾经投降“闯贼”而大兴“顺案”,致使相当一部分官绅大失所望,再返回北京降清。
南明小朝廷这时还想着“联虏平寇”呢,蠢到无以复加,坏到脑子流脓。
当然,批评它从朴素的民族感情出发。要论无产阶级立场,大明早该死了。
统治者的心态从来都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明清在这一点上出奇的一致。甚至历朝历代都是一个鸟样。
“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是古代砖制统治的不二灵丹,服之,虽不能长生不老,但可延年益寿。
和亲、纳贡、岁币、抚赏等等,其实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盘剥治下小民,用所得伺候外敌。
因为自己家的小民可以随便打杀,外敌可不太好对付。妥协也是一种智慧。
唉,又扯多了。
总之,南明小朝廷对入关的鞑子都这态度,何论一般士绅、百姓。
再比如更有名的嘉定。
“安抚周荃单骑至邑。邑中缙绅皆出避,百姓无主,因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竞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揭于门。旋缄邑篆并册籍,上于郡。”
嘉定老百姓一开始对投鞑也没啥意见。或者说不敢有意见?毕竟主心骨老爷们都跑了。
等鞑子委派的知县孤身到任,明嘉定总兵把他吓跑了。然后“城内外百姓谓志葵恢复之师,悬彩执香,较迎周荃时十倍。”
王师一到,嘉定人还是非常高兴的。
之后,原高杰部下,高死后投清的李成栋来了,暂没攻城。①后又反清,顺治六年出兵江西,战败死。
“城外居民与贸易如平时,黠者或抚其背,相与嘲笑如旧识。”
双方的关系一开始还挺和睦,其乐融融。
接着清军下达剃发令。剃成什么样?
辽东早期是部落制,而且混合的外人多,那时什么发型都有。后来才剃头结小辫,还多是两条,慢慢才统一成一条“金钱鼠尾”。其实大明各地也有契丹那种锅盖头以及鞑子的辫头,只不过都是小孩子的发型。长大后就束发了。
“男子十六岁方留发,发长披在肩上,如今时妇女无异。亦梳三把头、泛心头,发少者用髴益之。甚有发团如冰盘大者,亦如今妇女梳妆一般,插簪带花,将披发掳扎起,即名曰‘直掳头’。
二十岁外方冠。更有老童生赶未冠之队者,号曰“老扒头”。三十岁外始戴帽……”
猪尾巴多难看,嘉定百姓不能接受屈辱。他们纷纷自发起来反抗,双方在城外开打!
是百姓首先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官兵没动。
老百姓这么强?是的!
别说北人能打,咱大明南人绝不拉稀。
话说闹倭寇时,朝廷应对不力,于是由官府主导将练兵之法印成小册子由县里组织逐层下发到乡里一级。比如扬州知府就编了和,下令措纸印发,家家一本。上至府城县郭,下至乡约保甲,都要人人通习,不识字的就由识字的负责讲解。
经此一役后,***间不论是文人还是乡民,个个知兵,人人能战。大明武德充沛哉!
咱们干鞑子!
李成栋猝不及防之下损失较大,可是人家怎么说也算正规军,嘉定乡兵怎么抗的住?很快就败了。
李成栋恼怒之下又疯狂纵兵报复,及至攻破县城,他屠了一批后就离开了。
接着以书画闻名的朱瑛带着五十人进城,又一次恢复了嘉定。接着,凡有剃发的,当场处死。
“乡兵复聚,遇剃发者辄乱杀,因沿路烧劫,烟焰四路,远近闻风,护发益坚。”
再没有人敢剃发。
后面就是二屠、三屠。
可怜百姓,留发要被大清杀,剃发又被大明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杀的太多了,导致隆武帝不得不下诏:“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
这才挽回点人心。
所以说,人心向背很重要。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