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把话说清楚-第3/4页

加入书签
  李自成立即转口,“深之兄,你文韬武略齐备,本应是一等一的人物。然而命运这个老东西,他是一最不公平的孙子。你命途多舛,满腹经纶得不到施展。实话说,你这一生比茅元仪都要惨的多。”⑦

  茅有名作《武备志》等。他曾助袁崇焕固守宁远,升任副总兵,又治舟师戍守觉华岛。毛文龙死,他受辽兵哗变之累被遣戍漳浦。十二年清兵南下,茅上疏要勤王,为兵部尚书张凤翼所劾,反令“还伍待勘”,押回戍所。后悲愤纵酒,郁郁而死。

  “老张,我二十六岁起兵,一年间已经打下一片天。你呢?三十五岁了,你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活的有意义吗?你啊,到现在都没看清方向。你活得太失败了!三十五岁了,你什么都没做,什么都做不成!好好想一想吧!”

  李自成还是愿意给他一个机会。因为他曾是都督同知啊。

  大都督府是统领大明军队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内分前后左右中五府,每个都督府都有各自辖区。

  “土木堡之变”,大批五军都督府的都督等高官在战场阵亡。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为了便宜行事,将原先由五军都督府对军队的管理权和指挥权划归兵部。自此,五军都督府的权力被极大削弱。

  到了明朝中后期,五军都督府“不过守空名与虚数而已”。文官集团彻底架空了武将勋贵集团。

  左军都督府是五府之一,除开左、右都督外,张道濬这个都督同知最大。他尽管没啥实权了,起码辖区内卫所指挥使之类认识的多,将来能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张道濬本人也确实有些才干,而且为官多年,曾身居高位,见识不凡。虽说是个官场老油条吧。

  “西虏入新平堡……阴走上谷侦之。则汉虏争市,杀其使致变也。”

  “袁崇焕主表饵之计,以西僧唁建州。御史毛羽健右之。公言之强,引去。十月,蓟镇陷,长安戒严,公投袂起,引二十骑反首X舍而东。至真定,值御史刘芳;至良乡,值吏部郎中龚世法。俱趋朝,闻警却行。宿涿州,又晋人入援宵遁。庚午元日抵彰义门,馁甚,啖菜羹,恨不饮老上之血。”

  “以建储迁都指挥使,拜左军都督同知,治德陵。请旬日奏上,同事悚慄。宝城辇黄土,每丈费十有八金。公语少司空沈演、太监孔有源曰‘左阜之土可移也’。事闻,以宗伯徐光启、博士杨邦庆遣视,如公言,省费巨万。”

  之逃荒者乌虑千百万,如流之东不可御,走我我不收即走奴矣。奴一旦而收此千百万众,是一旦而益千百万精兵也,势益强矣。【只今奴众未满万人也】,我已弗能当若此,若更益千百万精兵,其为我难可言哉!向所以亟竭力收之,一段苦心,不欲更借寇兵益强彼而弱我也。”

  老袁当然也做了防备,“查其无它,可用以战,方始发各营。”“各收壮夷丁一千名分配各队,是每汉丁五十人,夷丁五六人也”。

  当时干旱与严寒造成蒙古牲畜大量死亡,引发蒙古诸部饥荒。逃过来的人太多了,何止上万,哪能一一查明白?

  同时投奔努尔哈赤的蒙人也多,他开了仓放了粮。后来被吃穷了,于是老奴对他们说“留藏种子,以备本年耕种,不再发给尔等新粮。无牛之人,以马、骡、驴耕之。”

  蒙人有很多不愿种地,吃饱后就逃了……

  大明这边袁应泰下令辽东各地给蒙古降人发放月饷,“壮者人二两,老弱妻子人五钱”。

  督饷辽东的户部郎中傅国和巡按张铨反对,“本奉命以度支金钱养兵,未闻养夷”。

  还有理由——“今之投降西夷也,即非东夷与我敌者。西夷又以逃荒故,皆奄奄欲死之众,非实控弦能作难者。即收之,不过如秦救晋饥耳。

  彼非投降,我非收降,本与东局风马牛不相及也。即来者果是东夷,心亦不可知已,不可概不察所来,漫漫收之,开门揖盗。

  况为西夷之逃荒明明者我自奉命剿东夷,而何以收西夷之逃者为收降也……今民力已竭于加派,内币亦匮于频发,天下方瓶罍交罄,肌骨层剥,是何等时,而以养兵不足养夷,是割我民之臂以喂鹰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