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丧事喜办-第2/6页

加入书签
    做完表面工作,后面抬棺去公墓的事李自成就懒得掺和了。当然,不能说大统领不重视,那些棺材每个都是三十二人抬,风光大葬。顺便让稷山人出个劳力挣点辛苦钱。

    李自成还要继续笼络活人。

    表彰会开起来,功臣们披红挂彩,跨马游街。

    李自成又跑去慰问一番伤兵。

    蒙古大夫们看到大统领来了,赶紧上前请教外科手术技能。

    真是一群庸医!

    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记录了疝气修补、割痔疮;延至秦汉,甚至南北朝时外科都很兴盛,有《刘涓子鬼遗方》为代表;宋代就有专业镶假牙、补龋洞;剖腹产也早有。

    远的先不说了。

    二十多年前即是大官又是医生的王肯堂,在书里记述了肿瘤摘除术、甲状腺切除术,刚门闭锁症的成形术、耳外伤缝合再植术、骨伤整复手法与手术……

    他对这些手术的消毒方法、手术步骤和护理手段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

    还有即将去世的陈实功,外科圣手,会截趾、下颅骨脱臼整复、骨结核死骨剔除、鼻息肉摘除、食管气管缝合……

    关于食管气管缝合,老陈治愈过好几个。

    有人为了考订真伪,还用鸡实验,“鸡瘟相次死,或教以割开食囊,探去宿物,洗净,缝囊纳皮内,复缝皮,涂以油,十余鸡皆如法治之,悉活。庄家所宜知,且华佗之术不诬也。”

    看上去非常牛啊!简直不可思议!那后来中医怎么变成糟粕了?

    早在程朱理学被推广之前,医者们就开始内卷。

    那时的主流医家往往将外科医生当做野郎中,责其为“庸俗不通文理之人。”“甘当浅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

    因为以当时的手术条件,治死的绝对比医好的多的多多。也难怪别人不敢信。

    宋代前,医者社会地位低。之后“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

    还有说法,“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然而儒生入医,你能指望他们去干解剖的活?

    背几首汤药歌诀就能开门诊,多方便。所以“外治法衰,而汤药法兴。”

    外科内化,谈玄说理开始兴盛——你也可以说它是系统科学,很厉害的一门学科。

    还有的干脆连阴阳五行都不谈了,看病简单点儿多好,干嘛把理论弄得那么麻烦?

    多收集点医方,有什么病到里面一查,按方吃药不就结了嘛。

    于是很多二把刀庸医登场了,来个患者就问,“什么病啊?”

    患者:“肚疼。”

    大夫:“肚疼?好,你等一下啊。”

    大夫翻开书,跟查字典似的开始找方子。

    “查到了,好几十个方子呢,随便来个吧。得,就选这个了,你回家试试。不好的话,下次来再给你换一个药方。”

    这跟谋财害命有什么分别?

    当然话又说回来,一种方法治死了就换另一种方法,总有一个运气好的被救活。于是救他时用的方子会被记录下来,医学就这样一点点进步了。

    大概这就叫经验科学。

    到了明代,医事制度主要分为朝廷的医药机构、宫廷医事制度、地方的医事制度和民间医学团体四个部分组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