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文人曲笔,是非黑白颠倒说-第3/5页

加入书签
    比如写到:浙江所属州县,旧有枣桑,近年砍伐殆尽,桑枣,生民衣食之计,刘观又会叹曰:无衣无食,仍纳皇粮。

    朱祁钰还专门翻了翻大明的陈年旧档,发现官档里也有记录。

    永乐三年,浙商逐利,将农田尽数种桑织为丝绸。

    种了桑树养蚕,织了丝绸,赚了更多的钱,日子不应该更好过吗?

    可是浙江多府州无足粮,浙江米一日三价,黄青不接之际,粮商更是趁机哄抬粮价,饿死了不少人,朱棣下旨按洪武旧例,将一半的桑树伐去,改为了稻米。

    永乐四年的改桑为稻,就成了永乐暴政之一。

    若是朱祁钰只看刘观这本《玉堂丛语》,自然不会看明白前因后果。

    事情的确是有这件事,具体的前因后果,却一字不提。

    果然是文人曲笔,是非黑白颠倒说。

    朱祁钰之所以看这本《玉堂丛语》,是为了看建文及永乐年间的民乱,毕竟松江府刚闹了一场民乱。

    刘观整理史料,记载了从永乐元年至永乐二十二年,共计二十五次民乱。

    这其中闹得最大的就是永乐十八年的唐赛儿民变。

    唐赛儿以红白旗为号,聚集了数万教众,大行劫杀,最后被朱棣派了五千京营给剿灭平定了。

    朱祁钰看了看唐赛儿的数万人,再看了看叶宗留、邓茂七民变。

    正统十三年起的邓茂七民变,涉及了五省二十余府,邓茂七麾下百万之众影从。

    唐赛儿在叶宗留和邓茂七面前,根本不够看的。

    民变、民乱在历代封建王朝属于很正常的现象,以汇报到朝廷的统计数据算:永乐年间平均每年一次,正统年间一年平均两到三次,景泰年间报到朝廷的民乱就有八起。

    若是真的要论直达天听的民乱,鞑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从道光十六年至宣统三年这七十五年时间里,鞑清直达天听的民乱就高达5387次,平均每年72次。

    这还只是直达天听的,那些没有记录的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民乱的根由,就是游堕之民,就是游手好闲之徒,翻译翻译就是灵活就业人员。

    他们没有土地耕种,没有一技傍身,更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在地主家里打短工,没什么固定收入的流民,是民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冬序之下,游堕之民,陡然增多,这给缇骑们查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朱祁钰靠在软篾藤椅上,略微有些头疼的揉了揉脑阔,一双柔荑放在了他的肩膀上,轻轻摁着。

    “游民无罪,他们只是流离失所,他们之前可能只是农民,几亩薄田,天灾**就丢了地,只能以短工为生,这些人又最容易受人蛊惑鼓噪,三两斗米,就足够他们拼命了,难办啊。”朱祁钰幽幽的说道。

    冉思娘不懂国事,她默不作声给朱祁钰宽肩,只希望可以让她的夫君可以放松一些。

    在冉思娘看来,陛下已经做得极好了,但是这天下事,就是如此,哪里有那么多的事事顺心。

    陛下只是人,不是神仙,哪里有那么多的神力,庇佑到天下所有百姓?

    去庙里上香,还不是心想事成呢。

    “陛下,于少保求见。”兴安走了进来,俯首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