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1年小行星的摧毁和2383年的零号星隧发现的两年间,对社会学和物理学方面贡献和造成了巨大影响和促进。这些影响和促进,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巨量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里集中显现了出来。
虽然有关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猜想早在二十世纪初便有科学家卡普坦提出,并在后来的理论模型和预测中更确定了二者的存在。只是,由于观测手段的欠缺,二十至二十一世纪的若干观测和研究项目并未在实践方面对此领域有飞跃式的进步。2973161号小行星被摧毁后形成的星隧,使暗物质和暗能量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全新突破口,使之成为随后数百年间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一方面,星隧本身的形成,从研究结果、后来的多次模拟和试验来看,是由于巨量核聚变爆炸产生的能量,达到了与空间中暗能量产生相互转换和湮灭所需能级的临界点。临界点达到后,在爆炸点的微小区域,形成宇宙主要结构的部分暗物质和暗能量发生结构上的重组。重组后的物质与能量,在一般物质质量所形成的惯性系空间里,形成一个由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并维系,中空成一般真空,可供一般物质和能量穿过的空洞。
空洞的规模,即直径和长度与正能量的强度成正比,而空洞的形成与连接的两个一般物质空间的模式,却不遵守普通的质量与曲率规则。直至《人类宇宙开拓史》出版,人类依然没有足够理论模型来预测每一次制造的星隧的目的星系。在目前的实践中,当用聚变释能装置引爆零点八至一点五倍海王星质量的气态行星时,形成的星隧一般能连接至引爆点一千五百至三十万光年外的星系。
星隧的稳定性也让人们放心地围绕它为中心,展开相关宇宙探索研究。诸多观测数据表明,由于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身具有比一般物质和一般能量更加稳定的物理性质,导致星隧这样的现象即便在太阳内部那样狂暴的聚变反应条件下也难以形成。
原因是,在太阳内部,除非进入后期氦核或碳核聚变阶段,达到一定的质能临界点才能形成。而星隧在形成后,除非经历超新星爆发级别、或是双中子星合并这样级别以上引力波的影响,其自然的能量和物质半衰期为五千亿年。
星隧现象的发现,让人类得以在光速这个物理屏障限制的情况下将自身播种至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似乎是这个属于脊索动物门、灵长目的种群天生对未知有种同时伴随着恐惧和饥渴的复杂情绪。
在二十四世纪对于利用星隧移民全宇宙的计划依然有不少反对声:比如,如果某个星隧直接通向中子星或脉冲星,甚至活动期的伽马射线爆附近,虽然星隧的神秘性质显示引力无法由此传递而让人们无需担心连接上黑洞,那太阳系的生命依然面临被强力宇宙辐射流瞬间毁灭的命运。
此外,在对零号星隧里离散暗物质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现象:所有目前捕捉到的暗物质,它们的暗快子自旋都与同一个平面垂直,此现象表明,以一个确定平面为基础的三维宇宙坐标系可以被建立。这将使在这个本身在加速膨胀和自旋的宇宙中,今后航行过程中的定位不再依赖以往的坐标系统。
以往,在人类依然被束缚在地球上时,从平面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球面坐标系,到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黄道坐标系和银道坐标系等七个坐标系。这些必须依托于已知并非绝对静止的惯性坐标系,都无法脱离以人类本身,或人类本身生活的空间为出发点构建整体坐标系统的问题。
而在新的这套以暗快子自旋为基准的坐标系统中,却能很好的避免以某个本身在更广大参考系下实际上在做复杂而且高速相对运动的问题。例如,即便在以往最有广义性的银道坐标系,和以若干类星体位置为依托的定位系统下,依然避免不了需要考虑银河系本身在星系团,或是更大尺度超星系团,抑或是超星系团本身,或是那些类星体本身还在某个更大引力井中运动,而产生的若干更大尺度间定位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