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不住地拿盛长桢打趣,盛长桢只得求饶认输,用喝茶来掩饰尴尬。
谈笑了一会儿,徐文长忽然正色起来,沉声问道:“小师弟,你对如今的朝局如何看?”
盛长桢也严肃起来,脱口而出道:“朝政早已糜烂!”
徐文长显然对盛长桢的看法十分赞同,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你觉得若要救危扶难,当务之急是什么?”
盛长桢略加思量,缓缓道:“使百姓不饥。”
徐文长有些错愕。
他以为盛长桢或许会说北境的蛮夷,会说朝中的冗官冗军,或者是如火如荼地党争。
没想到,盛长桢居然抛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徐文长突然有些明悟了,自己虽满腔愤慨,但始终着眼于朝堂,未曾关注过这大周真正的根基,黎民百姓。
可盛长桢却一语直中要害。
徐文长不由地苦笑,自己为官数十载,居然还不如一个新科翰林,实在是讽刺。
盛长桢继续道:“其实,要维持一个国家的存在很简单,只要让百姓不至于饿死,这个国家就不会轻易灭亡。”
徐文长从盛长桢平淡的语气中,听出了他内心深沉的悲切。
是啊,听起来多么简单。
可要做到,难如登天!
盛长桢一打开话匣,心情逐渐激荡。
这段时间的接触下来,他与徐文长已成了忘年交,对他十分信任。
既然徐文长发问了,那自己就把胸中的谋划全盘展现给他又何妨?
“历朝历代,开国之君,无不实行均田免赋,然后可以有二三百年国祚。
但二三百年之后,便难免出现世家豪强,土地尽归其有,平民无地可耕,天下民怨沸腾,焉能不反?
如果此时,能抑豪强、均田地,那便可国祚绵延,号称中兴。
如果不能,则国灭人亡,天下大乱!”
盛长桢一字一句,沉重悲切,犹如一柄重锤在徐文长心口不停地锤击。
徐文长被盛长桢敏锐的眼光震惊了,没想到这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看待国家命运的高度居然达到了这种程度。
他此刻也顾不得对自己身份的矜持了,急忙问道:“那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这一结局?”
盛长桢长叹一口气,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呢?
即便盛长桢倾尽所能,也只能给大周朝续一口气,等盛长桢死后,终究脱不了人亡政息的命运。
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局限性,盛长桢也无力改变,只能在有生之年尽力缓解罢了。
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太渺小了。
但他也有能做的,那就是引进像土豆玉米这样等我高产作物,让天下百姓都能吃得饱肚子。
盛长桢来到这个世界十几年,渐渐搞清楚了它与前世的区别。
总体而言,历史脉络变化较大,但山川地理却是一般无二。
北边冰天雪地,西边有高山,东边有大海,南边则是湿热的丛林。
长江汹涌,黄河涛涛。
盛长桢据此推断,海外那些陆地肯定存在。
倭岛,美洲,澳洲等地应该也都与前世无异。
大周虽然禁海,但盛长桢深知,私底下的走私肯定禁之不绝,大周和番邦一直都有着规模庞大的海上贸易往来。谷
否则,就不能解释江浙道工商业的异常繁荣。
盛长桢不关注江浙道的海上走私问题,他关注的,是土豆玉米等物都有寻到的可能。
【推荐下,咪咪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www.mimiread.com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只要有了这些宝贝,无论日后什么朝代,是谁当家,百姓们都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至少不用再挣扎在温饱的生死线上了。
一念及此,盛长桢立刻和徐文长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盛长桢依照记忆,画下了土豆玉米等作物的图样,并拜托徐文长回到金陵之后,留心打探这些作物。
徐文长有些惊讶于盛长桢思路的天马行空,他不能够理解,难道凭图上画的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就能让天下百姓都吃得饱了吗?
出于对盛长桢的信任,徐文长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但这样一来,也就相当于承认了徐文长早就知道,江浙道禁海的失败,以及走私行为的猖獗。
徐文长听说过盛长桢在巡抚衙门时发生的不愉快,有些担心盛长桢想不开,便试探性地出言宽慰道:
“长桢,这海贸一事,不是江浙道的上下官员不管,而是没法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