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阳明后学-第2/3页

加入书签
        因为,周梦臣很明白,学术上的争端,特别这种偏哲学方面的争端。是没有严格上的谁对谁错的。即便周梦臣这十几年一直研究这么对付阳明心学,但是他也明白,王阳明被人推崇是有道理的。

        所以,他在这一次讲学上最大胜利,是将气学传播给更多,吸引更多的江南学子拜入气学门下。而看现在的状况,即便他能将王畿驳倒,并踩上一万之脚,但是在人心的争夺之上,恐怕不大可能胜过王畿。

        就在周梦臣满心不是滋味的时候,王畿开始讲学了。周梦臣立即开始认真听讲,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王畿是讲学的老手了,简直信手拈来。

        他先讲王阳明的学问,王阳明的学问,其实就三个大关节。支撑起了王阳明心学的所有理论,第一是心即理。第二,知行合一,第三致良知。

        周梦臣对这些熟悉的很,熟悉到了,让周梦臣上台去讲都没有问题的。毕竟是日日揣摩,想要攻破的学说。

        只是周梦臣听着听着,有些不舒服。因为这与他学到的心学不一样。周梦臣关注心学,自然是关注王阳明。王阳明一些文章手稿,讲学的文稿,周梦臣都暗中托人找来。是有过研究的。

        但是而今,王畿讲的似乎也是心学。也是王阳明的路数,但是怎么总就的不对劲。

        只能说周梦臣在学术情报收集上出现了失误了。

        王阳明之学,王畿与钱德洪得传。但是王畿与钱德洪的矛盾,在王阳明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个大学者,也是一个好老师,他教授弟子,从来不硬来,而是顺应弟子的习性教授。王畿天资傲人,读书做事,一通百通,从小到大,都是那中别人家的孩子。而钱德洪为人朴质刻苦,在很多事情不够灵活。

        两个人的性格差别,并不妨碍两人都可以做一个好学者。

        致良知乃是王阳明根本学说,也是王阳明最得意之所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省的功夫。

        将人心与天理等同,细细思量自己的本心初心。然后反观自己现在的想法,很多东西都是与本心不合的,然后一一反思,将这和念头去掉。

        但是王畿某人觉得,自己一明心体,后面的东西就自然而然的,哪里用什么工夫去去一克服驱除?似乎对他而言,明白了好好学习这个概念,今后定然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中间没有过程。

        而钱德洪却不是这样的,他觉得,人明悟本体之后,才会明白自己做了很多违心之事,但是这些违心之事做久,都成为习惯,就难以轻易克服,要下工夫,时时刻刻的存想。才能达到良知的境界。

        于是他们去问王阳明。王阳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王畿啊,你的说法是对的,不过,你这是上根人的教法。良知这东西,你自己本来就有,不假外求,但是这种办法不能适合所有人的,这一点你要向你钱师兄学习的。”

        王阳明又对钱德洪说道:“钱德洪,你说的也不错。不过,这是下根人的教法。而且也是有瓶颈的,毕竟良知人心自有,你这样下工夫,固然进益的方法。但是有时候也难免强求了。心如太虚,何物不有,一闪而过,又有何物是太虚之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