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南方统一,最后的敌人-第3/8页

加入书签
  当然,这并不是秦霄现在所需要考虑的事。

  五千万人口,填充到各行各业,中原和南方的发展非常迅速。

  农业不必多说,除了关中、中原、巴蜀这三大传统粮食产区之外,秦霄还尝试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试图将江南鱼米之乡也开辟出来。

  不过成效并不太好。

  江南并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而是自唐朝之后,经过一代代人,花费数百年时间逐渐开发出来的。

  而在那之前,长江流域水灾泛滥,粮食欠收、绝收,都是常态。

  许多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便纷纷落草为寇。

  ——甘宁就是这样的人之一,在投靠刘表之前,他就是长江上一名颇有名气的水匪头目。

  秦霄投入了一些人力物力,想要尝试修筑河堤、兴修水利,将水患不断的长江流域变成后世那个鱼米之乡。

  但可惜,收效并不理想。

  严格来说,这样的大工程,本就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

  即便有系统的辅助,不计代价的投入成本,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人力,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方能有所成就。

  而这其中,物力方面的投入更是不计其数。

  虽然不是“奇观”,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却胜似奇观。

  在未来,秦霄会投入资源去清理江南水道,但不是现在。

  北方的敌人还在,目前秦霄没有多余的资源用来进行这样的“大工程”。

  不过,哪怕江南水道没有清理,还不是后世那个鱼米之乡,整个南方的粮食总产量也并不低。

  再加上三大粮仓在手,以及降低天灾概率的效果。

  可以说,缺粮这种事,在秦霄的领地中已经不会发生了。

  秦霄虽然留下了大部分的军功积分,准备等结算的时候再进行兑换,但依然拿出了一部分用来兑换优质的粮种、种猪、种牛等等。

  足足三千万人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不但是粮食能够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还有所富余,甚至还能大量的供应得起一些较为廉价的肉食。

  哪怕寻常百姓,不说顿顿有肉吃,隔三差五总能见着点荤腥。

  在这个年代,这样的生活质量,已经算是非常高了。

  其余的两千万人,则投入到工商等无数行业之中,为民生、军事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单单只是正在大规模开发的铁矿,就有大大小小上百座。

  数以百万计的矿工、苦力,还有匠人,将铁矿石从矿洞中开采出来,熔炼成钢,再铸造成兵器、铠甲,送到军营中。

  当然,不仅仅只是军事,民生方面对于矿产的消耗也很大。

  比如各种农具,虽然理论上可以用很久,但实际上都是消耗品,对钢铁、木材的消耗量并不比军队小多少。

  但即便如此,几年下来,秦霄也积攒了海量的战争物资。

  除了爆裂箭因为小南不在的缘故而没办法大量补充之外,其余装备、铠甲、粮草的库存,足以在装备百万大军之余,供应整整数年高强度战争的消耗。

  有了物资,军队自然也不可能少。

  秦霄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全部没有达到六阶的二、三线部队“回炉重造”,重新训练为六阶精锐。

  至于其中无法满足六阶兵源要求的,便直接舍弃,发了一笔遣散费用之后安置为平民务农或者务工。

  另外,神秘基地也补充了一大波兵源,足足花费两年时间,将麾下的兵力规模提高到一百三十万。

  由于统一了整个南方的缘故,秦霄并不需要在每一个州都驻扎大量的兵力防守。

  像是位于腹地的荆州,就只留下少量维持地方安定、防范盗匪的军队,一个州加起来都不足两千人。

  陈列在边境的守军,除了北方防线外,其余各线防范异族的大军加起来只有不到十五万人。

  不是秦霄吝啬,而是这个数字已经足够了。

  和后世的宋、明不同。

  这个时代的华夏,在军事方面是完全碾压异族的。

  尤其是华夏周边的异族,被中原打得抬不起头来。

  一个被袁绍按着揍了好多年的公孙瓒,区区几千精骑,就能大破二十万鲜卑大军,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