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甘州之战(下)+西域联横+南征(7000字,求票)-第5/7页

加入书签
    双方战于葱岭河畔(叶尔羌河),一开始是隔河对峙,几天后,秦军正面用大炮轰击对岸敌军,造成不小伤亡,同时完全吸引敌军注意力。

    但在同时,大将海进率于阗骑兵于下游偷渡,从侧面突袭喀喇大军。

    正面部队也乘机过河加入战斗,一举击溃了喀喇汗国主力。

    有趣的是,当秦军用大炮加入战斗之后,有不少敌军以为是?主降下神迹天罚,吓得失去了战斗力,匍匐在战场上,以致阵形大乱,不战而降。

    喀喇可汗在乱军中被火枪击中马匹摔落,踩踏而死,联军大获全胜,俘斩万余人,攻入敌国首都疏勒,喀喇汗国灭亡,残部只能越过葱岭往西逃窜。

    此战过后,秦军威震西域,再无人敢挑衅秦朝在西域的权威。

    当胜利的消息传回大梁时,史皇帝很高兴,下令赏赐将士外重新建立西域都护府,统帅西域各国。以李继隆为秦国首任西域都护,下令将西汉西域长城修复,抵达罗布泊,并重建都督府,派兵囤田。

    ......

    到康定十七年,很多人终于反应过来新税法好在哪,国家财政逐渐充裕,可以经营西域,而百姓的负担也大大减少,随着新稻种的推行,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大米也逐渐成为实用最多的粮食。

    随着西域被秦军荡平控制,自中亚地中海而来的商贸也更加安全,少了不少中间商赚差价,西域,河西走廊和长安也逐渐恢复过来,一年好过一年。

    这一年史皇帝四十七岁,已经是四十二个孩子的父亲,帝国的英明统帅,文韬武略,神机妙算,万人不敌的完人。

    到了这一步,已经没人会敢反对天子的决策了。

    不过越是如此,史皇帝越是小心,他毕竟历尽千帆大风大浪,知五千年兴衰消亡,接受过科学教育,明白历史沧桑。

    他没有想过去强行逆天改命,因为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异想天开。

    史皇帝从上次改革中吸取教训,想着多推行教育以来获取基层支持,不过经过他多次微服出巡走访之后就发现这件事不切实际。

    首先普及启蒙教育必须使得知识廉价,知识廉价前提必须是纸张廉价,文字廉价,这些都需要活造纸术,印刷术和工业的飞跃。

    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普通百姓能有时间去学习,如今的普通孩子六七岁就要帮家里干一些轻活,十几岁就是一个成熟的劳力自力更生,只有这样辛勤耕种才能度日哪有时间去学习。

    唯一的办法就是技术进步带来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提升,解放农业人口。

    让他们要么去工厂工作,要么农耕时也有更多空闲时间,然后才能有广泛的教育,当广泛的教育普及之后,普通百姓才会思考觉醒,然后全国范围的改革才可能有基层的土壤,才能彻底成功。

    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短则是百年大计,长则是数百年的事情。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计划由天子推行本身就不现实,不是人人都是他,皇帝不可能革自己的命。

    所以事情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死结,最大的变革只能由下而上发起,而非由上而下。如果人民不觉醒,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

    史皇帝明白自己能力边界,对这些事也有清楚的逻辑,他明白自己只能在当下的框架,当下的规则中做到更好,也为后人造福。

    所以他只能在高层教育,如国子监,讲武堂等,大力推行数学,地理等的教学,并以自身威望不断提高它们的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