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想必你们也看出来了-第3/4页

加入书签
    既然京察的核心目的并非整饬吏治,那么,拿这一点来苛责王文,显然是不妥的。

    只不过,这些话,明面上不能说出来而已,落在朝臣的眼中,也只能是天子对王文的偏爱了。

    当然,即便京察的核心目的不是整饬吏治,但是,也对澄清官场是有一定作用的。

    至少,朱祁玉能够担保的是,如今的朝堂上,重臣当中,大多是能够持正的。

    似于谦这种纯纯两袖清风,家无余财,全心全意为大明奉献的道德模范就不说了,其他的重臣,诸如沉翼,陈镒,乃至是江渊,朱鉴这些人,固然性格各有不同,立场也有殊异,但是至少在德行一道上,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当然,身为朝廷重臣,他们也不可能跟于谦一样,纯靠俸禄过日子,常例银子,炭敬冰敬之类的灰色收入,该有还是有的,不过贪污受贿这种事情,基本是不存在的。

    这一点,朱祁玉是有把握的。

    这也是他迄今为止,除了于谦和王文之外,鲜少对大臣有所偏宠,或者说基本没有将很多大臣收为左膀右臂的原因所在。

    天子的信任,很多时候其实是双刃剑,稍有不慎,若是宠信的人德行不修,那么,便是奸臣奸宦,对于朝堂社稷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天子居九重,不偏不倚,实际上才是最理想化的状态,可惜,这基本不可能做到。

    而且,即便是朱祁玉能够谨慎自守,但是,如今能够保证的,也只有朝堂上重臣的基本操守,底下的很多官员,依旧旧习难改,上林苑之事,就是一次典型事件。

    京城官员尚且如此,更不要提地方上,只怕更是严重。

    这些事情,朱祁玉心中都有数,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帝王,最重要的,就是要沉着冷静,不能任性妄为,哪怕做的是对的事,也是一样。

    借着上林苑监一事,朱祁玉原本可以掀起一场吏治整顿,但是,显然,现在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吏治固然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军屯,互市,漕运,赋役,朝廷当中亟待处置的事情有很多,还是要一件件来。

    至于财政问题,它跟吏治息息相关,但又不尽相同。

    还是那句话,历来财政,无非开源节流,所谓节流,实际上就是整顿吏治,清查账目。

    吏治若清明,百姓身上的担子轻了,国力自然就会渐渐恢复,这也是大多数的继任之君,首要整饬吏治的原因所在。

    但是,朱祁玉的身份和普通的继任之君不同,所以,相较于节流,他选择的是开源。

    互市是一次尝试,如今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

    那么,接下来,开海也是一条路子。

    朱祁玉有往后百年的眼界,自然能够看得出来,大明在嘉靖末年,实际上已经气数将尽,但是生生出了个张居正,又为大明续命数十年。

    而事实上,张居正改革,并非他一人之功,更重要的,其实是有隆庆开关的基础支撑。

    一条鞭法,说白了,也是澄清吏治,其核心是将所有的赋税归一,缴纳银两。

    很多人都会将注意力放在推行一条鞭法的难度上,但是事实上,一条鞭法最难的地方,不在怎么推行下去,而在于大明需要有这么多的银两,百姓手中需要有这么多的银两,才能真正实施起来。

    而这一切,和隆庆开关脱不开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