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草庐激辩-第2/3页

加入书签
  这个学堂共两进院。教书先生把杨牧云让到了里面屋坐下,便呼唤僮儿上茶,或许从来没见过一个将官能够到此,学堂里的学生都感到新鲜,纷纷聚来观看。

  “这位军爷好年轻,”有人道:“他是与先生相熟吗?”

  学生里不乏十八九岁的人,见到杨牧云时更觉惊异。

  “本官杨牧云,不知先生如何称呼?”杨牧云坐定后问道。

  “草民付梓晋,见过杨大人。”教书先生微欠了欠身。

  “本官孤陋寡闻,方才听学生在读一篇文章,不知是何人所作?”杨牧云问道。

  “杨大人没听过吗?”付梓晋微感惊讶,这位军爷也自称是读书人,怎会没听过这篇文章,便道:“这是当代大儒,先丞相抑斋先生所作的‘平吴大诰’,大人真的不知道?”

  杨牧云摇摇头,又问:“抑斋先生是谁?”也难怪他不知晓,他本明人,安南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又如何知道?

  付梓晋更奇怪了,拈着胡须说道:“抑斋先生就是先王驾下丞相,因功被封为冠服侯的阮廌,他是开国功臣之一,在我大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现在已告老还乡,这‘平吴大诰’是其生平得意之作。凡我大越的读书人都能朗朗上口。”

  “呃,”杨牧云含糊了一声,“不知这‘平吴大诰’里讲述的是什么?”

  “暴明无道,”付梓晋慷慨激昂的说道:“借我大越内乱而占我疆土,虐我黎民,凡有志之士无不奋起反抗。抑斋先生作的‘平吴大诰’唤起我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驱逐暴明,还我河山......”

  听他讲得滔滔不绝,杨牧云出言打断了他的话,“大明太宗皇帝本无意对安南用兵,是陈天平效法申包胥哭于帝阙,求天子出兵讨伐谋朝篡位的胡氏父子,太宗皇帝应天从人,出兵解民于倒悬。大明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安南百姓得知王师到来,无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最后胡氏父子被擒,胡朝覆灭,太宗皇帝使人遍寻陈氏子孙不得,这才应了安南耆老们的请求,安南本是中国地,地入中国。”

  “你......你胡说什么?”付梓晋瞪大了眼。

  “非是胡说,”杨牧云继续说道:“安南本是荒芜之地,是秦始皇南征,置桂林象郡,才开始通化,之后千载,安南始终奉中土为天朝。岁币上贡,莫敢不从。礼制衣冠,具慕华夏。就连文学典籍,也与中原一般无二。自唐末大乱,海内鼎沸,交趾趁乱立国,至大明太宗皇帝时,已四百余年。太宗皇帝兴兵除乱,安南重归大明,乃是盛举,如何成了暴明?”

  付梓晋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反驳。杨牧云所说句句是实,安南与中原本为一体,大明军队入安南,也并不是无道。可这位年轻的将官,怎么口口声声为大明讲话。

  杨牧云的一番话让周围的学生听得颇为新鲜。

  “我们大越真的本来就属于中原吗?”一名年纪较小的学生说道。

  听到学生们议论起来,付梓晋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可又不能张口指斥,遂冷笑一声,“大人如此为大明张目,贬损我朝,似乎不妥吧?”

  “本官只是实话实说而已,”杨牧云淡淡道:“这‘平吴大诰’中辞句偏激,对恢复大明与安南的关系实为不利。先生还是少讲为好!”

  “如今北边军队调动频繁,”付梓晋昂然道:“大明又要打过来了,我们读书人正要传诵这‘平吴大诰’,以鼓舞我大越的民心士气。”

  “这些都是传言,”杨牧云眉头一皱,“大明军队南下是征讨麓川叛逆,与安南何干?先生不要威严耸听。”

  “非是草民危言耸听,”付梓晋道:“丁大都督亲自率军北上了,这不正说明时局危难。我等读书人正该振臂高呼,为君解忧,为国纾难。”

  杨牧云摇摇头,正要再说什么。忽听外面有人敲门,他长身而起,见学堂里的学生带进来两位披甲的士卒。他们一见杨牧云便躬身施礼道:“统制大人原来在这里,大都督命小人请大人回去。”

  这两人是丁列身边的护卫,识得杨牧云。

  “本官不胜酒力,便出来随便走走,未及告诉大都督......”杨牧云笑了笑,“罢了,本官这就跟你们回去。”转向付梓晋道:“今日有幸听得先生教诲,他日有缘再来讨教,告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