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边吃边聊-第3/8页

加入书签
  正好这个时候棠溪来了,于是苏轼便想出,父亲还没有吃过樊楼的饭菜,而现在,正好又是来了一个冤大头愿意出这笔钱,用樊楼的饭菜加上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父亲同意自己做这件事情,应该还是十拿九稳的。

  前面我们说过了基本上所有人对于陆垚的不同看法,就是没有包括苏轼和苏辙,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人。

  其实苏辙的年纪比苏轼要小上一些,虽说自己也十分有才,不过光环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哥哥身上。不过苏辙这一点就做的非常好,他的内心当中,对于哥哥和自己之间的这种差距,还有同样被称为才子,但是自己就像是哥哥身边的一个小跟班一样的情况,苏辙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种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若是放在现代,谁不愿意自己才是那个备受瞩目的人呢?谁不愿意站在台上而不是站在背后呢?更何况,自己认为那个台前的人,其实跟自己的实力没什么区别,而且就是自己的兄弟或者是好友,为什么他可以出名,自己就要默默无闻呢?

  这个时候,接下来往往就会出现现代电视剧或者电影当中常见的桥段,那个幕后的人,不甘于久居人下,要么就自己黑化出人头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要么,就是直接害死了那个带着光环的人。

  这种心理上的扭曲,随着时代的变更,其实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起来,当下社会竞争压力都大,这种嫉妒心理是十分可怕的,说不定哪天就会因此发生十分骇人的事情。

  然而,这些在苏辙身上倒是一点都没有发生过,他这个人,其实十分随性而且懒散,在这方面,他甚至于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哥哥苏轼。他心里想的,和现代那些嫉妒心强的人完全不一样。

  苏辙心中想的是,他巴不

  得一切的鲜花和掌声都给到苏轼,这样的话,没有人注意到自己,若是之后自己真的在某一方面做的十分出色,那就会被叫做一鸣惊人。若是自己一直在苏轼的光环之下,倒也不错,因为那些麻烦事情都不会找上自己,自己倒也落得个清闲。

  这种悠哉游哉的态度,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倡导。

  也正因为苏辙的这种心态,导致了他对于陆垚,其实并没有过多深入的了解。比起哥哥苏轼来说,苏辙对于陆垚的关注点更放在了他的诗词本身,还有他强大的厨艺上。至于其他事情,自然有哥哥跟陆垚打交道,只要苏轼说要做什么,自己去做就好了,别的自己才不管呢,有东坡肉吃,有酒喝,再考取个功名,何乐而不为呢?

  相比起苏辙这种懒散的心态,苏轼虽说性格当中也有着随性和潇洒的那一部分,不过可能是受到他父亲苏洵的影响,其实苏轼的内心当中,还是十分渴望着入仕为官的。之所以苏轼答应了陆垚让自己做解说员的这一工作,其实有很多原因。

  首先,那就是苏轼和陆垚的交情的确不错。二人相识于青楼,虽然不是什么高雅的场所,不过苏轼向来不拘一格。陆垚做出的几首诗词,让苏轼都十分佩服陆垚的能力,相比起市井流民,虽说苏轼也不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够跟有才之人做朋友,也因此,他和陆垚的交集渐渐多了起来,越是和陆垚说话,苏轼越能觉得此人绝非寻常人,将来不管是在商业还是说在政治方面,陆垚绝对会是一个能人,所以,当这个人找到自己的时候,那么说明这个新蹴鞠大赛一定会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比赛,自己帮助一下自己的好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其次,这个原因其实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不过也的确苏轼真的被打动决定好好做解说工作,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陆垚二次宴请苏轼之前,虽说苏轼和苏辙已经答应了陆垚要做解说的工作,而且陆垚这边的文稿也已经送到了这二位的手上。不过苏轼对此还是不慌不忙的,因为这个时候在他看来,着新蹴鞠比赛的重要性,远远不及马上要到来的科举考试,而且苏轼一直以来对于自己和弟弟的能力都十分自信,他知道他们两个只要稍微用心看一看陆垚给到自己的文稿,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解说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