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朝鲜-第2/3页

加入书签
  “要是逃往南汉山城就好了!”

  群臣中,有人垂头丧气,摇头喊了起来。

  “逃往南汉山城有个屁用,江华岛都丢了,南汉山城没有了屏障,去了就是等死!”

  生死攸关之下,有大臣直接爆粗。

  御座上的李倧,猛地打了一个寒噤,脸色更加苍白。

  “诸……位卿家,难道就……没有解决之法吗?”

  两次胡乱后,这位庸碌的国王,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勇气,不过是惊弓之鸟的胆小鬼而已。

  前期亲明排金,后向向满清屈膝,以至于朝中人心涣散,忠贤尽失。这位朝鲜国王,成了“失道寡助”的真真切切的孤家寡人。

  丙子胡乱后,朝鲜朝中,士大夫辞职和隐退者不绝,与此同时,叛乱层出不穷,内忧外患,国力耗损,疲惫不堪。

  天启七年,大臣李仁居起兵江原道谋反。

  崇祯元年,大臣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谋反。

  崇祯五年,大臣柳应泂谋逆。

  崇祯六年,大臣李时说欲立锦原令李倬谋反。

  崇祯八年,大臣李基安谋逆。

  崇祯十二年,贞明公主及宫人诅咒事件。

  崇祯十六年,大臣李挺海叛国事件。

  就连崇祯十七年之春,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前,反正功臣沈器远欲立怀恩君,谋反被诛。

  短短十几年,两次胡乱,如此多的内耗,这位朝鲜君王的日子,可别提多难过了。用“气数已尽”来形容,也不过分。

  李倧的话语,更似哀求,满朝文武一时语塞,大殿上寂静无声。

  “金卿,你来说说,到底该如何应对?”

  李倧的目光,投在了心腹大臣金鎏身上。

  金鎏无奈,硬着头皮上前奏对。

  “王上,大明国兵强马壮,兵峰正盛,建奴其势已衰。不如向大明重新称臣纳贡,上誓表,借道于明军。”

  金鎏说完,小心翼翼,退到一旁。

  “金大人说的极是!我朝虽臣服建奴,形势使然,随波逐流,不得已而为之。我朝鲜受中华世代之恩,同文同宗,血脉相连,有“小中华”之称。相信明军不会怪罪于我朝!”

  大臣李敏求也是上前奏对,义正言辞。

  “大王可率百官出城,去迎恩门迎接上国大军,只要诉说个中缘由,相信大明王师必不会为难我王!”

  另外一名大臣尹煌也

  是附和着李敏求和金鎏的意思,选择屈膝求全,保命要紧。

  迎恩门原称“迎诏门”或“延诏门”,建在汉城外西郊,是作为慕华馆的附属建筑,迎接大明使臣而建。

  明中宗三十四年,即1539年,大明使臣薛廷宠来到朝鲜,题写“迎恩门”三字,作为该门的新名称。壬辰倭乱,迎恩门被毁,重修后,大明使臣朱之蕃重题“迎恩门”匾额,并落款“钦差正使金陵朱之蕃书”,挂于其上。

  朝鲜王朝时期,大明使臣来到朝鲜时,朝鲜国王都要亲自出城到迎恩门去迎接“天使”,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即所谓“郊迎礼”。迎恩门搭建结彩黄帐殿,并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陈列金鼓、黄仪仗、鼓乐于其前。当天清晨,朝鲜国王穿翼善冠衮龙袍,率宗亲、百官来到迎恩门,向中国使臣鞠躬致敬,使臣将皇帝颁布的诏敕置于龙亭中,而后朝鲜君臣平身,与中国使臣先后穿过迎恩门,入城前往汉城王宫举行正式大典。

  这一次明军兵临城下,朝鲜众臣欲效天使来访,以迎明军,可谓苦心积虑。

  朝鲜国中,无论是“主和派”,还是“斥和派”又或者是“中间派”,归根结底,形势使然,不过都是“骑墙派”而已。

  忠君爱国、主辱臣死,不过嘴上说说,沽名钓誉而已。一旦性命攸关,利益受损,马上摇身一变,奴颜婢膝,不知廉耻。

  “诸位,即便我君臣如何委曲求全,若是那天朝大军不肯罢休,这不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李倧心惊胆战,颤颤巍巍说了出来。

  明朝数万大军,水陆并举,千里迢迢,肯定不是只秀一下肌肉。朝鲜背华、助清攻华之罪,天日昭昭,大明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王上,大明乃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岂是那建奴人面兽心、暴虐嗜杀?我朝鲜自太祖开国,一直奉大明为宗主国,大明与朝鲜血肉相连,王师北伐,不过是想借道尔。只要遵其所求,毕恭毕敬,谅王师不会难为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