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起到二十五年后,社会上就不会再有穷苦无依的人,也不会再有流氓和犯罪分子。国家也无须再支出大量经费去建立独立的军队;因为所有人民都是为保卫祖国而生,为保卫祖国而学;国家有了这样的人民武装力量,必将无敌于世界!”
这便是德意志的精髓:只有非同一般的国民,才是德意志强大的根本。
而这样强大的国民,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长期以往的教育结果。
普鲁士时期,为确保义务教育的有效实行,腓特烈威廉一世父子接连颁布多条法规,但效果差强人意,而经济贫困则是首因。父母不愿让孩子去上6至8年的小学,白白把劳动力送走。很多入学的孩子也只是在农闲时到校学习。学校规章中关于上课时间的规定都无法真正实行,遑论按规章去征收缺课罚金。
自王泰在河南创立义务教育一开始,他就面临严重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严重缺乏有学识、受过教育的教师。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的教师们,或者是那些饱读四书五经的儒士们,他们中大多数人,并不是王泰心目中的合格教师。
“关中学堂”和“中原学堂”的师资培训机构的相继成立,使得师资力量的奇缺,渐渐得到了解决。一批批新的教师走入河南的各所学堂。也幸好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大量的葡萄牙传教士授业解惑,才能解决目前的师资力量培训问题。
这也让王泰莫名地振奋,持续的努力,也让学堂的问题一一迎刃而解,走上了正轨。
对于河南,尤其是卫所下垦殖的百姓,对于义务教育,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全民义务教育,义务性和强制性并存。至于河南义务教育是不是合乎大明祖制,似乎并没有人担心。
主政河南的几年间,王泰几乎走遍了河南所有的地方,他曾深入到偏远山村,儿童辍学率的严重现实,让他时常忧虑万分。
河南的百姓,无论是原住民还是迁来的流民,民生凋敝,嗷嗷待哺,吃都吃不饱,那还顾得上读书?
在王泰治下,随着兴修水利、挖井屯田,随着番薯的引入,卫所治下的百姓,基本上脱离了温饱问题,民众虽然还处于贫困之下,但百废待兴,希望丛生。
基于河南的现实,王泰不再是一省巡抚,并没不能插手布政司治下,可他依然在河南地面上,有足够的影响力。
教育是一国之本,开启民智则是重中之重,王泰不想再等,他必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把所有的孩子都招呼到学堂里面来,谁要是敢跟他作对,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强权对抗抵制。
一张白纸
好作画!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则是困难重重。
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大明王朝要国富民强,走上世界之巅,义务教育的普及必不可少。只有强大的义务教育基础,才能构建更加牢固的高等教育平台,培养出强大自信的国民,以大明上亿的国民,强盛指日可待。
高等教育,在中国,只能是普及教育,而不能成为精英教育,中国人几千年朴素的哲学观,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推行精英教育,社会的分级会更加明显,民族的动荡和不安也在所难免。
义务教育的弊端,便是成本太高,尤其对王泰而言,占到了卫所收入的一半以上。不过,既然王泰不反对,下面的官员和将领,也是顺水推舟。
卫所下的儒学提举司成立,虽然惊世骇俗,却也是理所当然。
虽然挂名儒学提举司,但儒学所占比例大大减少,自然科学大大增加。
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取士”定型于明朝,也形成了一股庞大的读书人群,“东林党”就是一例。明朝政府试图通过“八股取士”,将天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集于一统,维护统治。简单的说就是读书人全部教材,用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考试出题全部在此范围内,根据题目,在限定文章格式的情况下,大家看谁的文章分高,谁分高谁做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这便是德意志的精髓:只有非同一般的国民,才是德意志强大的根本。
而这样强大的国民,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长期以往的教育结果。
普鲁士时期,为确保义务教育的有效实行,腓特烈威廉一世父子接连颁布多条法规,但效果差强人意,而经济贫困则是首因。父母不愿让孩子去上6至8年的小学,白白把劳动力送走。很多入学的孩子也只是在农闲时到校学习。学校规章中关于上课时间的规定都无法真正实行,遑论按规章去征收缺课罚金。
自王泰在河南创立义务教育一开始,他就面临严重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严重缺乏有学识、受过教育的教师。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的教师们,或者是那些饱读四书五经的儒士们,他们中大多数人,并不是王泰心目中的合格教师。
“关中学堂”和“中原学堂”的师资培训机构的相继成立,使得师资力量的奇缺,渐渐得到了解决。一批批新的教师走入河南的各所学堂。也幸好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大量的葡萄牙传教士授业解惑,才能解决目前的师资力量培训问题。
这也让王泰莫名地振奋,持续的努力,也让学堂的问题一一迎刃而解,走上了正轨。
对于河南,尤其是卫所下垦殖的百姓,对于义务教育,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全民义务教育,义务性和强制性并存。至于河南义务教育是不是合乎大明祖制,似乎并没有人担心。
主政河南的几年间,王泰几乎走遍了河南所有的地方,他曾深入到偏远山村,儿童辍学率的严重现实,让他时常忧虑万分。
河南的百姓,无论是原住民还是迁来的流民,民生凋敝,嗷嗷待哺,吃都吃不饱,那还顾得上读书?
在王泰治下,随着兴修水利、挖井屯田,随着番薯的引入,卫所治下的百姓,基本上脱离了温饱问题,民众虽然还处于贫困之下,但百废待兴,希望丛生。
基于河南的现实,王泰不再是一省巡抚,并没不能插手布政司治下,可他依然在河南地面上,有足够的影响力。
教育是一国之本,开启民智则是重中之重,王泰不想再等,他必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把所有的孩子都招呼到学堂里面来,谁要是敢跟他作对,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强权对抗抵制。
一张白纸
好作画!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则是困难重重。
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大明王朝要国富民强,走上世界之巅,义务教育的普及必不可少。只有强大的义务教育基础,才能构建更加牢固的高等教育平台,培养出强大自信的国民,以大明上亿的国民,强盛指日可待。
高等教育,在中国,只能是普及教育,而不能成为精英教育,中国人几千年朴素的哲学观,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推行精英教育,社会的分级会更加明显,民族的动荡和不安也在所难免。
义务教育的弊端,便是成本太高,尤其对王泰而言,占到了卫所收入的一半以上。不过,既然王泰不反对,下面的官员和将领,也是顺水推舟。
卫所下的儒学提举司成立,虽然惊世骇俗,却也是理所当然。
虽然挂名儒学提举司,但儒学所占比例大大减少,自然科学大大增加。
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取士”定型于明朝,也形成了一股庞大的读书人群,“东林党”就是一例。明朝政府试图通过“八股取士”,将天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集于一统,维护统治。简单的说就是读书人全部教材,用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考试出题全部在此范围内,根据题目,在限定文章格式的情况下,大家看谁的文章分高,谁分高谁做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