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0章 蜀中第一要塞-第3/4页

加入书签
      整个宝箴塞点地一万五千平方,有8个天井、108道门。由于山顶地形原因,所以里面的房间仅有少数是方方正正的,大多则呈不规则形状,但总体布局错落有致、有机融合,既雅致又不失大气,因此其大小各异的天井有的呈方形,有的呈菱形,有的呈圆形,有的呈三角形,真正做到了因地置宜,别具匠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宝箴塞与广东开平的碉楼有些类似,都是集防御、起居为一体的建筑,只是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内在的生活设施都十分完备。有堂屋、厢房、厨房、粮仓、水井、戏楼、祭祖堂、念经堂、后花园等,可谓起居,娱乐,仓储,消防一应俱全,而且塞主身在战乱年代,也作了宝箴塞万一失守的最坏打算,他在水井里面设计了绝密的逃生通道直通塞外密林,在厨房的隔墙内有一个封闭的储物空间可以做暂时的躲避。

      这座要塞是国内罕见,蜀中一绝之军防要塞式住宅。

      塞高越三寻,周二百一十弓。宝箴塞的城墙,由城墙和炮楼外墙两个部分组成。该城墙高在7到13米不等,厚两米左右,周长三百余米。下部的城墙依山势而筑。墙体外表条石围砌,中间夹夯土,可谓固若金汤。

      宝箴塞开有南北两道塞门,但南塞门在筑塞时虽然造置,但从未开启,用四川话说,该塞门成了聋子的耳朵,仅是摆设。所有全塞只有这个北塞门供人出入,便得宝箴塞便为坚固。北塞门上部为半圆拱顶,木门对开,高2.6米,宽1.6米,厚0.15米。选用优质黄荆木制作而成。

      据武胜史志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县人田朝贵、董珠其响应白莲教起义,与合州起义军配合,在县境反清复明。为抵抗起义军袭扰,县内居民,按姓族集财聚力,修筑寨堡,以保平安。

      嘉庆四年(1799年),定远(今武胜)知县奉行朝廷诏命,通令县境六里各场,修筑寨堡,以避“教”匪(指白莲教)。次年正月,白莲教首领冉天元,率义军万余,从岳池入境,转战飞龙,经升平里石盘沱抢渡嘉陵江,过万善场,向县西北挺进。

      沿途各地,塞堡林立,防守坚固,均无战事发生,百姓安然无恙。

      咸丰十一年(1861),农民起义军李永和、兰朝鼎所属何国梁部,顺嘉陵江而下,席卷武胜大地,横扫大江两岸。五月六日,攻打县城,起义军联营十里,从西南两面攻城,十一日辰刻,起义军数千人,在清滩嘴扎筏东渡,将县城四面围困,激战五昼夜不克。

      在叶重前世,光绪二十四年(1898),县民邹南山、雷德安等,响应大足余栋臣的号召,扶清灭洋,捣毁兴隆(今万隆)、烈面等地的天主教堂和传教士住宅。

      宣统三年(1911)秋,合川同志军首领杨思炯,率军攻打县城。

      “娘的,这些清军怎么跟韭菜一样,怎么打都打不完呢!他们不怕死的吗?”一个蹲在墙角的大汉军士兵骂道。

      另一个朝着塔楼下面的清军开了一枪的士兵,也随之蹲下,说道:“哪有不怕死的人?后退的清军不是没有,可是都被他们背后的督战队干掉了。是做烈士还是做逃兵?不过清军的这种打法真的太可怕了,看看那些爬上塔楼的家伙,眼睛都是红通通的,跟急了眼的兔子一样,好多都是无意识地冲锋陷阵的吧。”

      “这些清军真是不要命了!”

      “是啊,他们这种打法固然使自身损失惨重,但是我们也好不了多少。打了这么久,这些清军都学精了,打一枪然后蹲下,匍匐前进,大大的减少了伤亡不说,连顺着云梯爬上塔楼上来的清军士兵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了。”

      这时,一个肩章上两颗星的中校过来吩咐,说是换防,另一个部队接替他们的位置,他们则是去休憩和吃饭。大汉军在塔楼上的士兵们不由得松了口气,现在的清军可怕多了,人是适应能力最强的动物,领悟力也挺高的,长此以往,清军的战力未必不能媲美现在的大汉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