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濒临灭亡的时候,造反的总是那些贫苦的老百姓,这是必然的结果。但是也不乏一些野心家谋朝篡位的,而为了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一些雄才大略的君王就会采用分封制,把子嗣分封各地,给予兵权,自立一国,等到中央有危难的时候,烽火连城,念着本是同宗的缘由前来救援,这样就算皇帝驾崩了,也能扶持另一个皇帝上位,当然,就算诸侯争霸,最后称帝的也是自己的后代,不是吗?
无论是西晋还是明朝,他们的开国之君采用的这种分封制都是处于某种考虑的,尽管分封制的毛病很多,弊端也多,也为许多士大夫不容,可是他们依旧可以凭着开疆拓土,成就王霸之业的功绩镇住他们,力排众议。
叶重现在打的主意就是这个。
“大王,你的意思是?”玉玲嘴唇轻颤,不可思议地看着叶重。
叶重则是微微颔首道:“都是寡人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皇帝的位子只能有一个,既然这孩子不能得到,那么于情于理寡人也应该补偿他的,一个王国而已,等到寡人建立的帝国开疆拓土之后,就采用分封制,除了太子,其他的孩子都是王,诸侯王。”
“大王……”玉玲看着叶重的眼神真是情义绵绵。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分封制即狭义的封建,但不等同于“封建”。
两极世界理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关中是士族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原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原始部落政治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关中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中原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奴隶制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关中是自耕农政治经济形态,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
公元前300年匈奴帝国的形成到公元745年突厥的灭亡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部落制到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的变革;公元745年突厥灭亡直到近代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到封建农奴制的变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