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政府在永乐、宣德年间,先后多次派太监亦失哈等人,率官军及各色能工巧匠,至奴儿干宣谕招抚,对当地的酋长授以官爵,颁以印信,宴以酒食,并以谷、布、纱和衣服、器用等物抚赏各族人民;或塑佛建寺,竖碑纪事,密切了奴儿干同明朝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奴儿干境内卫所的数目,各书记载不一。据《明史》记载,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都司治所特林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
明朝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其遗址周约二三里,街道形迹宛然俱在,出土有辽金时期的钱币和瓷器。
建于辽金时期的两座砖塔近旁的永宁寺及寺前的两块明代石碑,见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石碑之一立于永乐十一年,正面竖刻正书《修永宁寺记》,碑文用汉语写成。
碑阴则为正面碑文的蒙古文与女真文的节译。碑的两侧各刻有汉、蒙、藏和女真四体文字的佛教“六字真言”。
另一碑立于宣德八年(1433),正面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仅有汉语碑文。二碑文均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
永宁寺早已堙废。清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奉命至其地进行调查,在特林仍看到二石碑岿然并存,并拓下碑文,撰有《伯力探险记》一文,作为调查记录。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奴儿干境内卫所的数目,各书记载不一。据《明史》记载,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都司治所特林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
明朝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其遗址周约二三里,街道形迹宛然俱在,出土有辽金时期的钱币和瓷器。
建于辽金时期的两座砖塔近旁的永宁寺及寺前的两块明代石碑,见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石碑之一立于永乐十一年,正面竖刻正书《修永宁寺记》,碑文用汉语写成。
碑阴则为正面碑文的蒙古文与女真文的节译。碑的两侧各刻有汉、蒙、藏和女真四体文字的佛教“六字真言”。
另一碑立于宣德八年(1433),正面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仅有汉语碑文。二碑文均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
永宁寺早已堙废。清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奉命至其地进行调查,在特林仍看到二石碑岿然并存,并拓下碑文,撰有《伯力探险记》一文,作为调查记录。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