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治天灾,更治人祸(求全订)-第2/3页

加入书签
        旱灾,  在后世已经有了比较齐备的应对方法。

        他只需择抄,并且上奏就可。

        别看这没有祈雨术来的厉害,  可天灾往往伴随着**。按照后世应对旱灾的方法,就可将损失降到最小。而这点,也是作为人臣,  最应该做的事情。

        先进的管理经验,本就是一种科学,  到哪里都不会过时。

        而完成这点,白贵就可名留青史,  著书立传了。

        干旱是厉害,但用作植物灌浇的水,  如果按照传统农业,蒸腾作用下,植物散失的水分约为根吸收水分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在封建社会,虽达不到后世沙漠某国用滴灌技术对水的高度利用。但借此保住一部分粮食,减少减产亦是可行之事。

        操作很简单,利用沙漠收集露水的知识就能做到。

        这只是白贵在奏疏中提到的一个方法。

        粮食既然已经保住了一部分,不至于减产太过厉害。那么其次,  就是尽量减少因旱灾导致的饿死人口,那么这一点可从口粮上入手……。

        多重方法,数管齐下。纵使关中今年有大旱,饿死的人,  绝对比往年少上不知多少。

        ……

        深夜。

        堆积如山的奏折,李世民一直看到深夜。

        “迂腐,迂腐!”

        “什么‘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凶,亦然。’。魏惠王不过魏国一隅之地,尚不能得豫州全境,用此小国寡民当可。但大唐泱泱大国,关中大旱,怎可移民到别地就食。”

        “此是滋乱之道。”

        他愤怒的将一封奏折扔到了地上,怒骂道。

        死读书,这就是死读书。

        看似言辞有理,可对国家来说,这种行径,导致的祸乱比天灾更可怕。百姓脱离了管辖,就相当于脱缰野马,  一旦有人煽动,那就是大规模的叛乱。

        退一万步说,  即使百姓安顺若羊,  但百姓不到最后一步,  是不会离开故土家乡的。一离开,  相当于祖辈积累的财产,  就化为乌有。

        这和权贵就食别处,并不同。

        “广纳别议,这不是陛下常说的话吗?这条方法是不行,但陛下何必与此置气,若是朝堂上的奏折都不是这等书生意气,而是千篇一律,那么就论到陛下你担忧了……”

        “现在有此折,正是说明了,陛下你治国有方。”

        一个贵妇人走入殿内,捡起了奏折,放到了案牍上已批阅的那一堆奏折中,然后走到李世民身后,为李世民揉着肩膀,柔声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