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3页

加入书签
    吕超还曾制定京畿革命计划,准备联络近畿各军中他的陆军同学,发动起义,以倾覆袁世凯。

    由于汪精卫的干预和反对,吕超的京畿革命计划无法实行。

    武昌首义成功后,北方的革命党人,曾请求湖北方派员指导北方的革命。湖北军政.府对此给予了积极回应,派出胡鄂公等人前往。

    胡鄂公(1884—1951),原名荣铭,字新三,号南湖,生于南五洲胡家祠堂(原属江陵)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少失父母,靠亲戚抚养,并读私塾,常得塾师周济。早年曾参加其兄胡荣珪领导的澧洲、华容、公安的洪门起义,失败后回乡务农。

    一九零六年入郝穴预备中学堂学习,时逢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他与同学熊德山、宁郭开、钱铁如等二十余人结为辅仁社,任社长,宣传革命。

    一九零九年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农业学校;发起成立保定学生断发会;并组织共和会,在京、津、晋、桂、粤、鄂发展会员。

    辛亥武昌首义爆发后返鄂,任都督府高等侦探科长、鄂军水陆总指挥,大别山要塞监督等要职。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中旬,奉黎元洪之命,以鄂军**全权代表身份赴京、津。月底,胡在津成立津军司令部。十二月二日,成立鄂军代表办事处,胡兼任总指挥,又成立北方革命协会,被推为会长。

    曾策划行刺袁世凯。

    据胡鄂公在他所著的《辛亥革命北方实录》记载:

    汪精卫与袁世凯结成政治联盟后,汪曾将革命党在京、津、保的情况全盘提供给袁世凯。

    袁“投之以李”,对汪说:“汝能持之,则团体之发展,暗杀之组织,恣汝为之可也。”

    可见,袁世凯极希望通过汪精卫来掌控北方的革命党的活动。

    十二月三日,汪精卫由天津赶赴北京,“说者谓兆铭之赴京,系奉世凯之召,与处决王熙普有关者;又有谓世凯之召兆铭,于议和进行事有所咨询者。”

    汪精卫走之前曾对胡鄂公说:“清我两军汉口谈判,现已停战议和,吾党同志,在此停战期内,幸勿有所行动,致启背约之责。”

    汪精卫在北方的所作所为无疑引起党人的怀疑,诚如党人叶季高所言:“兆铭已受袁世凯之抚。”

    事实上,汪精卫也确始终坚持认为南北议和期间,北方革命党人应该遵守诺言,停止革命活动,协助南北和议的顺利进行。

    十二月六日,胡鄂公到北京,驱车赶往镇江胡同李煜瀛寓所,前去会唔汪精卫、李煜瀛。

    他问汪:“此间政情变化如何?天津谣言多,谓清室内阁自相残,得无有利于革命乎?”

    汪说:“今晨监国摄政王引咎辞职,大憝已去,此后军政大权应集中内阁,和议谈判当较易进行。停战时期,或可继续延长,此则于革命有利耳。”

    胡说:“武昌起义五十余日,而响应独立者十有余省,是不啻我拒绝未独立各省之响应也。此则有利于世凯,于革命何有?”

    汪说:“世凯今已倾向共和,世凯之利,亦即革命之利。”

    十二月二十一日,胡鄂公偕张先培由津赴京。在镇江胡同会见汪精卫。

    汪曰:“现当停战议和之时,吾党京、津、保一带同志,自宜遵守诺言,不可有所行动。惟于暗杀一事,在必要时仍须执行耳。……吾等京、津、保各处同志,亦犹各省之革命军,现各省革命军既已停战,吾京、津、保同志自宜停止行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