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知道父皇一定会保护孩儿,只是孩儿真的是太累了,孩儿想要歇歇了,孩儿唯一不舍的就是孩儿的两个儿子,李象(九岁)李厥(五岁)...他们两人孩儿希望可以交由五弟抚养。
五弟是好人,孩儿这次差点害了他,找了五弟的舅舅,可是谁知道五弟还跑到东宫来准备为孩儿脱罪,只是那个时候孩儿已经有了必死之心。
五弟的好心,孩儿只能心领。
父皇...孩儿死后,请一定不要悲伤,孩儿是大逆不道的畜生,父皇还是为了孩儿伤心,就更加让孩儿罪过了,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虽然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是可能是母后需要孩儿了,所以孩儿就走了,父皇,保重身体,孩儿绝笔。”
“承乾...!”一声哀嚎,李世民晕倒在了朝堂之上。
这个时候,不但是李世民,一边的李佑也是露出了不知所措的表情,因为这不可能呀,李承乾怎么可能回现在薨了,要知道历史记载,李承乾死于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现在还是贞观十七年,李承乾怎么可能会薨?
看着李世民昏倒,闹哄哄的朝堂,李佑不知道为什么也感觉到了一阵眩晕。
.............................
李承乾死了,是自杀,自己上吊的,死在了称心的墓碑前,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死,完全的无法接受,和历史上记载的一样,知道李承乾薨了之后,李世民痛苦不已,几欲自杀。
为什么李世民会如此的绝望,还要自杀,有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李世民那么多儿子,李承乾虽然是他的嫡长子、太子,但是,既然李承乾不成器,废了就是了,还有很多人可以继承皇位。而且,别的儿子继承皇位,不一定比李承乾差。李世民为什么就会感到绝望呢?
根据李佑后来的观察和猜想,李世民之所以绝望,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世民发现教育李承乾的方法搞错了。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非常重视,也非常严格,特地给他安排了饱学之士,并且是一些直言敢谏的饱学之士。比如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李百药等。
饱学之士这一点没有问题,所有皇帝给东宫安排的老师,肯定都是饱学之士。至于“直言敢谏”这一点,李世民是参照自己的标准来的。
一来,李世民是从基层和他父亲一起打拼起来的,所以李世民也希望李承乾能够了解这个过程。二来,李世民在历史上以善于纳谏出名,什么样的谏议他都能够接受,都能够容纳。总之,李世民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让那些老师们对李承乾进行培养的。
可惜的是,李承乾不是李世民。他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容量,根本就无法接受那些大臣们无休止的直言进谏。不仅仅李承乾没有那样的容量,他生存的环境和李世民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说了,李世民之所以善于纳谏,其实也是要着力塑造自己明君的形象。而这对于李承乾来说。目标太高了,太难于实现了。李承乾最后造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些老师们把他逼成那样的。
但是,就算被逼成那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李世民完全不敢说那些老师做得不对,不敢对那些老师说,我这个儿子抗压能力太小,你们别太使劲了。也就是说,李世民就算发现他的办法错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所以,他感觉到了绝望。
当然了,也是李佑的精神一说让李世民感觉自己做错了,他认为李佑的精神一说,其实有些道理,是自己将李承乾给逼成这样,所以李世民很是自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五弟是好人,孩儿这次差点害了他,找了五弟的舅舅,可是谁知道五弟还跑到东宫来准备为孩儿脱罪,只是那个时候孩儿已经有了必死之心。
五弟的好心,孩儿只能心领。
父皇...孩儿死后,请一定不要悲伤,孩儿是大逆不道的畜生,父皇还是为了孩儿伤心,就更加让孩儿罪过了,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虽然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是可能是母后需要孩儿了,所以孩儿就走了,父皇,保重身体,孩儿绝笔。”
“承乾...!”一声哀嚎,李世民晕倒在了朝堂之上。
这个时候,不但是李世民,一边的李佑也是露出了不知所措的表情,因为这不可能呀,李承乾怎么可能回现在薨了,要知道历史记载,李承乾死于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现在还是贞观十七年,李承乾怎么可能会薨?
看着李世民昏倒,闹哄哄的朝堂,李佑不知道为什么也感觉到了一阵眩晕。
.............................
李承乾死了,是自杀,自己上吊的,死在了称心的墓碑前,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死,完全的无法接受,和历史上记载的一样,知道李承乾薨了之后,李世民痛苦不已,几欲自杀。
为什么李世民会如此的绝望,还要自杀,有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李世民那么多儿子,李承乾虽然是他的嫡长子、太子,但是,既然李承乾不成器,废了就是了,还有很多人可以继承皇位。而且,别的儿子继承皇位,不一定比李承乾差。李世民为什么就会感到绝望呢?
根据李佑后来的观察和猜想,李世民之所以绝望,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世民发现教育李承乾的方法搞错了。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非常重视,也非常严格,特地给他安排了饱学之士,并且是一些直言敢谏的饱学之士。比如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李百药等。
饱学之士这一点没有问题,所有皇帝给东宫安排的老师,肯定都是饱学之士。至于“直言敢谏”这一点,李世民是参照自己的标准来的。
一来,李世民是从基层和他父亲一起打拼起来的,所以李世民也希望李承乾能够了解这个过程。二来,李世民在历史上以善于纳谏出名,什么样的谏议他都能够接受,都能够容纳。总之,李世民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让那些老师们对李承乾进行培养的。
可惜的是,李承乾不是李世民。他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容量,根本就无法接受那些大臣们无休止的直言进谏。不仅仅李承乾没有那样的容量,他生存的环境和李世民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说了,李世民之所以善于纳谏,其实也是要着力塑造自己明君的形象。而这对于李承乾来说。目标太高了,太难于实现了。李承乾最后造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些老师们把他逼成那样的。
但是,就算被逼成那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李世民完全不敢说那些老师做得不对,不敢对那些老师说,我这个儿子抗压能力太小,你们别太使劲了。也就是说,李世民就算发现他的办法错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所以,他感觉到了绝望。
当然了,也是李佑的精神一说让李世民感觉自己做错了,他认为李佑的精神一说,其实有些道理,是自己将李承乾给逼成这样,所以李世民很是自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