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赵怒叱群臣(6K!!!)-第3/4页

加入书签
  他所抛出的这番话,恰好也是小赵深思已久的问题。

  因此很自然的,小赵再次有了倾述的欲望:

  “当朝平章事,统共有四位,本王恨不得罢免其中三位,三师三公,本王恨不得罢免其中四位。”

  “看看那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栋梁,哪个不是兄长的女儿亲家,他们烂了,本王的心要碎了。”

  “兄长把江山交到赵佶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赵佶他有何颜面去见兄长?”

  “兄长刚即位的时候,本王年幼,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羌芜;收了羌芜,本王以为最大的敌人是西夏;王厚老将军收复了青唐,辽人又成了大宋的心头之患。”

  说着说着,小赵忽然激动了起来,食指指向了某个方位:

  “本王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宋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在那垂拱殿!就在本王的骨肉兄弟和大臣们当中!”

  “垂拱殿这烂一点儿,大宋国就烂一片!”

  “他们要是全烂了.....”

  小赵不由深吸一口气,摇头道:

  “大宋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

  徐云见说看了他一眼,抛出了一个新问题:

  “那么殿下,若是由您当政,不知会从哪方面下手?”

  小赵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不止一次,眼下整个人虽然迷糊糊的,但依旧果决的答道:

  “内消党争,西平空饷!”

  说完他又打了个酒嗝,继续迷糊道:

  “党争之乱持之久...久矣,神宗以降,围绕变法产生的新旧党争,更是席卷朝野,早...早已危害到了朝堂格局。

  你看,除却赵郡公一心...一心钻研学位,近些年谁人能够保持中...中立?......”

  说完这番话,小赵忽然打了个哈欠,蜷缩到了椅子上睡了起来。

  识趣.jpg。

  而在他身边,徐云则陷入了沉思。

  宋代的党争,其实早在开国之初,赵匡胤就有所预感和警觉。

  建隆三年...也就是962年的时候。

  针对官员产生最重要来源的科举考试,赵匡胤颁布了一条严令:

  “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

  过了几年。

  赵匡胤又将殿试确立为定制,通过这一形式,强调中试者皆为皇帝所钦点。

  銆愯鐪燂紝鏈杩戜竴鐩寸敤鍜挭闃呰鐪嬩功杩芥洿锛屾崲婧愬垏鎹紝鏈楄闊宠壊澶氾紝瀹夊崜鑻规灉鍧囧彲銆傘/p>

  也就是由“座主门生”变成了“天子门生”。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试图强化皇权存在,弱化座师色彩。

  从而打破因科举而形成师生、同门朋党的情况,

  奈何天不遂人意。

  宋朝由于得国不正,因此一直都压抑着武将的地位,强调文人高格。

  而这种做法在成就了一幕幕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的同时。

  也导致了朝廷重臣竞相以权力追逐为中心,深陷党争而不以为意,甚至连名臣也无法避免。

  等二代目的驴车皇帝去世后,党争渐次蔓延、愈演愈烈,遂至一发而不可收拾。

  比如宋真宗时,党争便以王钦若与寇准为代表,王钦若通过倾轧排挤寇准以获取权力。

  至宋仁宗时期,则是以吕夷简与范仲淹明争暗斗为代表,导致“庆历新政“半途而废。

  再然后嘛......

  就是小赵所说的变法之争了。

  也就是此前介绍小李亲爹老李时提过的元祐党问题。

  小赵能认识到这点,不说他有没有能力解决吧,至少要比赵佶那个甩手掌柜好很多:

  赵佶的做法的压根管都没管,双手离开键盘自己浪去了。

  这种做法最后便导致了宋末六贼独揽朝纲,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属于北宋暴毙的关键原因之一。

  不过真正令徐云感到意外的并不是党政问题,则是小赵所说的第二件事:

  西平空饷!

  北宋禁军采用的是五级十二等的厢军模式,眼下这个时期的数据徐云记不太清了,但到了靖康前后,北宋册山的粮饷人数他倒是很有印象:

  一百二十万!

  而这一百二十万中,真正能被拉出来的真实数量才多少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