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乡恋

加入书签


  石湾村在一座高山的山脚下。

  这座高山叫青峰岭,海拔1300多米,满山云雾缭绕,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峡山山区边缘的石湾村,男女老幼一百多号村民,背靠一片森林植被丰富而茂密的宝山,群山连绵,却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归根结底,它的贫困基于三点:

  一是交通不便。它虽然距辰州仅一百多公里,却是只有一条山道通向外面世界,非常闭塞;其二,因为周围都是高山峡谷,旱地稀少,没有良田,村民祖祖辈辈只能种植一种山地主粮~红薯,俗称地瓜,维持温饱;第三,虽然山区物产丰富,但是价值高的都受法律保护。森林不能砍伐,野生动物不能狩猎,珍惜药材不能乱挖等等。

  这些年来,为了摘掉石湾村的贫困帽子,地方政府投入不少资源。

  除了拓宽乡村公路,直通省城辰州,货畅其流。另外通过考察研究,乡政府还引导村民专门上山种植火龙果树,每年产出的火龙果全部销往辰州市场。因为果实新鲜,口感不错,深受市民欢迎,供不应求。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去年,他们终于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但是,村民胡桂生的一场重病,又让贫困再度笼罩这个小小山村。

  胡桂生患肝病多年,今年年初发展成了肝癌,久治不愈。为了拯救丈夫生命,妻子闫紫菱拼尽了全力,刚刚脱贫致富,一点收入都看病了。最后,为了去上海做手术,她借遍了全村人家,终于凑满了二十万。

  9月6日傍晚,一家三口赶到辰州,登上辰州开往上海南的K1280次旅客列车。不料在车上遭了贼,一场瞌睡过去,装有12万人民币的蓝花布包不翼而飞,去上海治病的计划成了泡影。无奈,凌晨一点,他们只能德丰车站下车,返回辰州。

  二十多天过去,他们一家好吗?这是吴方他们最牵挂的,也是吴方立下军令状的深层动力。因为任何牵挂都只能是一种情感表达,只有抓获罪犯,追回钱款,才是最实际的帮助,也是紫菱大嫂一家最需要的。

  10点15分,警车驶入了石湾村,在村口停下了。

  石湾村的主任胡铭,治保委员唐亮正在村口等候。他们昨天就接到了吴方电话,知道铁路警方今天要来落实有关情况,于是做了妥善安排。一刻钟前,吴方在警车上再次打了电话,两人从村委会出来,站在村口迎接。

  初次见面,简单握手寒暄之后,胡铭告辞。他要上青峰岭,带村民们继续种植火龙果树,扩大种植面积,留下治保委员唐亮陪同吴方一行去胡桂生的家。

  唐亮三十多岁,中等个儿,非常敦实。

  他当过兵,曾经是一名高炮手。退伍以后,他返回了家乡,一直在石湾村务农。

  路上,唐亮有点不好意思:“吴支,昨天你来电话,有个事情我们没跟你说。”

  吴方一愣:“啥事?”

  唐亮停了一下:“那个…胡桂生不在了。”

  江虹和夏冰冰、商川面面相觑,吴方一惊:“什么?什么时候的事?”

  唐亮回答:“一周以前,丧事已经办了。”

  吴方挠了挠头:“哎呀!我们还是晚了一步。”

  唐亮解释:“他们一家回来以后,压力很大。看病的钱在火车上被扒手偷走了,病没看成,欠下一身的债。尤其是胡桂生,盼着自己早死,不想再拖累大家了。肝病本来就怕思想负担太重,他想不开,动不动就发怒生气,身体越来越差,所以……”

  江虹跟在他俩身后:“我们车长不是给他介绍了辰州的一家医院?”

  唐亮无可奈何:“他不肯去,一直拖着,我们都劝不动,也没法逼他去。紫菱大嫂拉着凯子给他下跪,他也无动于衷,哭哭啼啼,就是这样。”

  吴方长叹一声:“唉!”

  正说话间,一行五人来到紫菱大嫂的家门口。

  紫菱大嫂的家在村子的西头,依山而建,一座很普通的土砖瓦房,比较破旧。门前有一块很大的空地,还有一条碎石小路,崎岖不平。屋的对面是条小溪,溪水从青峰岭潺潺流下,绕过村子,流向远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