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零章 红线计划进展-第2/3页

加入书签
  因为空军力量对于异物的优势,蓝球联合政府将整个非洲能够起飞的飞机全部征集,包括民用的许多小型飞机,也被快速的改装成为临时轰炸机…这些飞机同样被重新编队,分散在整条红线防御带上,保证能够随时起飞,支援战斗!

  至于目前的形势,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因为红线计划的实施,蓝球联合政府再一次树立起自己的威严,在整个非洲支持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其他大陆国家也逐渐改变了看法,回归蓝球联合政府,并为整个红线计划提供军队和先进的武器。

  当然,这其中也有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黑雾灾难是一场全球性的危机…他们自然要慎重的评估眼前形势——因为他们同样需要一个组织来进行协调和管理,帮助自己应对灾难。

  米国的重点,仍然是非洲通往亚欧大陆的三个隘口的防御建设,没有深入非洲直接参与红线计划,不过,他们仍然为蓝球联合政府提供了武器支援。

  而作为红线计划的主要发起国,华夏和战斗民族则为蓝球联合政府贡献了主要的力量…华夏不光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同时还支援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尤其是足以决定红线计划成败的机动力量——飞机和地面装甲火力。

  更让人兴奋的是,在东风系列导弹提供的强大火力支援下,红线防御力量再次得到巨大的升级,至少已经能够确保对整个钢国盆地任何一个地点,实施全天候随时的,火力足够的范围攻击!

  战斗民族自然和华夏一起,同样将原来布置在蓝球各个区域,与米国和西方对抗的各个地区军队集结,全部开往非洲——因为过去发生冲突和危机的地区此时大多偃旗息鼓,所有人把目光转入到非洲大陆,就连在两伊重要资源区的米军都已经回撤。

  再之后,更有蓝球联合政府征集到的许多军舰,这些具有导弹甚至电磁炮的海上移动堡垒停靠或巡逻在钢国盆地以西的几内亚湾,能够保证随时支援陆地。

  在第三阶段的末期,红线计划进行了一次相对较大的调整,将防御带东北角的折线进行了全部的替换。

  原来红线北部靠东一侧是依托苏丹境内的铁路,一直抵达东侧的白尼罗河,这里进行了一次重大的修整——从恩贾梅纳,也就是乍得共和国首都,原北侧红线防御带上的重要据点城市进行路线调整,直接沿着里河的河流南下,穿过中非的城市班巴姆,连接到姆博穆河后,直接到达白尼罗的另一条支流,从而达到红线的东侧防御带。

  这样,将节省接近两千多公里的红线防御距离,以及省去了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公里的防御土地,其中包括苏丹南部的广袤沙漠地带。

  不仅如此,因为调整之前红线防御依附的是铁路,这样修改之后,红线将距离缩短的同时,再次将长达1500多公里的铁路换成了河流——这样做的意义非常巨大,毕竟铁路是需要大量军队驻守的,而河流,只需要相对较少的军队防御在河岸,配合远程武器装备,就足够进行防守。

  距离缩短的意义,同样意味着有限的军队得到了不少的解放,他们被调离原来的漫长铁路防御带,转入里河与姆博穆河河堤,调整之后,这一段的防御线每公里居然能有接近一个团的部队,人力资源宽松了许多。

  对于整个钢国盆地的难民,此时的疏散工作虽然仍在继续,但是人数已经在明显的减少…比如原来的一个海港安全点,一天能够运走十几船的难民到红线,到现在已经缩水到一天只有一船,甚至有时候还运不满,需要等第二天的一部分难民一起…

  这说明,钢国盆地内大部分难民已经被转移到了红线的各个防御带上,而此时的整个钢国盆地内,也就是黑雾灾区,活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难民的转移居然为红线计划的实施衍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红线外侧,那些地方马上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居民聚集区。

  这些定居在红线的难民被称为“红民”,意思是这些人原本是钢国盆地内,这一块整个非洲大陆最为繁荣的地区的居民,因为红线计划搬迁到防御带,成为新的居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