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四章 攘外安内之计

加入书签


  “对内之富国、强兵之策,孤已明晰。敢问对外之计,又当如何?”召公虎问道。

  兮吉甫道:“在外须攘外安内——巡抚诸侯,使其同心,此为安内;威服四夷,使其归服,此为攘外。”

  “何以安内?”

  兮吉甫对道:“国人暴动之后,各诸侯之各怀鬼胎,想必太保都已看在眼里。表面上,他们身为大周封国,对周天子恭敬有加,但当真正敌兵压境,他们却成了缩头乌龟了。

  “贡献有缺还在其次,而这些诸侯对周王室之索取却是无限,每有内忧外患,便乞求周天子出兵相助。这样,周王师不免四处救火般,在各个火场之间疲于奔波。”

  召公虎道:“此言甚是!先王封邦建国,是想让这些诸侯国成为大周屏障,而不是让大周给他们平乱,孤深有体会。”

  兮吉甫道:“周公制礼,实乃为了约束各国诸侯,诸侯国君之赐命、谥号、任命卿士、册封太子,此皆需要周天子决策,且各诸侯国君需按爵位和亲疏关系朝拜周王、进贡称臣。

  “然今,诸侯国的土地之大,早数倍于周王畿,一面私下拓土,一面拥兵自重,就连大诸侯国卿大夫的封地都大于畿内诸侯国。可即便如此,他们还不满足,一直向周王室索取。

  “薪不尽,火不灭。若要救火,必先釜底抽薪;反之,若抱薪救火,必然愈发不可收拾。这些诸侯闭门自大,周王室的控制力只会越来越弱,此消彼长,早晚会对周王室不利!”

  召公虎自己就是畿内诸侯,对于关外诸侯的日渐强大也忧心忡忡。身为太保,他自然不能公开说诸侯的不是,但诸侯们的尾大不掉已是不争事实。

  三公九卿之中,虞公、虢公、卫伯等人都属诸侯之列。他们进入王廷,虽不能否认卫伯等人为天子分忧之心,但像虞、虢二公般以权谋私想法之人,也不在少数。

  召公虎叹道:“那兮先生有何法?”

  兮吉甫摇摇头:“若恪守周礼,怕没有办法,除非……”

  “除非什么?”

  兮吉甫道:“兮甲不敢说。”

  “出君之口,入孤等之耳,但说无妨!”召公虎知道兮吉甫不是不敢说,而是想对自己用激将法。

  兮吉甫沉吟了一下:“除非,周天子加强中央之集权,把分封给诸侯国的土地陆续收回,纳入王畿。”

  言罢,召公虎陷入沉默,兮吉甫也不再说话,突然空气安静下来。

  他们都知道,这很可能是唯一的方案,但却是却不可能实现的方案。

  分封制,这算得上是大周之国本,不动国本,周王室衰落是无可挽回的颓势,但若动摇了国本,大周恐怕只会更快分崩离析。

  在周朝初年,分封是为了最快速度巩固地方统治,而随着地方越来越强,中央集权的旁落是早已注定的悲剧。

  按照周礼,诸侯国根据爵位高低,可以拥有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的编制,而周王室的部队数量极其有限,若要让诸侯国把祖先受封的土地吐出来,无异于与虎谋皮。

  召公虎长叹一口气,只得转移话题道:“攘外又当如何?”

  兮吉甫道:“四夷者,非四夷也。数百年来,华夏人对四方异族极尽贬损之能事,所谓蛮夷戎狄,根本就不是四个种族,而是中原人根据方位给四周部落族群的鄙夷之蔑称。

  “相传,自炎黄大败蚩尤,到武王灭纣,历来各个反对政权的战败者皆逃离中原,在四面八方同当地人杂居,因此被划为蛮夷戎狄之属,简单粗暴,反而加剧了他们和中原文明之冲突。

  “北面之狄,有隗姓赤狄、姬姓白狄、瞍瞒长狄,本来非一枝。东面夷人与西面戎人杂糅姜姓、风姓、允姓、舒姓、偃姓各部族。南蛮更是有上百个姓氏的濮人、越人、荆蛮人。

  “而这些四夷之众,又有多少尧舜、夏禹、商汤等华夏正统人的后代于其中?只因改朝换代,败者为寇,不得不流离失所、糅杂其中。他们本非同伙,之间亦互相征伐、仇杀、倾轧。

  “然而,历来华夏统治者,皆采用隔离之策,一以贯之。正是中原人的自负和偏见,反让四夷同仇敌忾,成为华夏公敌,这难道不是大周统治者要反省的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