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分歧-第2/3页

加入书签
  “是的,这个问题我们考虑过,”何凯点点头,表示我们其实是做了通盘考虑的:“首先第一点,mK650发动机的价格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商飞集团现在生产的‘tay’mK650-8c发动机全部使用了英国人提供的毛坯件、附件以及成品件,等过几年商飞集团实现国产化之后,发动机的成本将会得到有效控制,陈耕先生告诉我,届时‘tay’mK650-8c发动机的整体成本将有望控制在涡喷-8的1.5倍左右,而且随着将来技术水平以及总产辆的提升,成本还可以继续下降。

  其次,我们的研发也需要时间,以我们西飞的研发力量和过往研发H6I的经验,差不多需要4到6年才能够完成整个研发工作,我相信届时商飞集团的‘tay’mK650-8c发动机的成本已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了。

  再次,作为我国的战略性装备,H6的采购量不会很多,每年也就是6到8架,国家的总体需求量大概也就两三百架,相比于歼6、歼7那动辄两三千的采购量,每年多出来的这部分发动机采购成本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一点,虽然发动机的采购成本上去了,但空军那边的使用成本却下来了,涡喷8是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油耗在1.08至1.49之间,但‘tay’mK650-8c的油耗只在.047至0.72之间徘徊,每年可以节约大量的燃油,等于是发动机采购成本的上升又被节省下来的燃油成本给冲抵了,钱从左口袋被挪到了右口袋,或许仍然会有有所提升,但我相信总体多花的钱应该不多。”

  似乎……确实是这个道理。

  听完何凯的阐述,航空工业部和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们都是点头:确实,一方面H6这种大型飞机可能不可能如歼6、歼7那样大量生产,每年就几架的采购量,发动机这边如果去二十能够实现自主可控,多花点钱其实也不是接受不了:

  另一方面,也是如何凯说的那样,虽然需要多花不少钱去买发动机,但却可以少花很多钱去买油,钱从左口袋被装进了右口袋,这一反一正,其实总体来说也多花不了多少钱,但换来的确实H6这款飞机整体作战性能的巨大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是非常值得,只是……

  “何凯同志,你说的这些确实都很有道理,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商飞集团能够顺利实现‘tay’mK650-8c发动机的国产化的基础之上的,但我们知道,商飞集团刚刚成功点火、现在正在进行150小时测试的‘tay’mK650-8c发动机现在还都是用英国人提供的部件毛坯乃至成品生产出来的,虽然合同上说的是从现在开始再用三年时间实现整机的完全国产化,但谁敢保证三年后、乃至五年后商飞集团就一定能够实现‘tay’mK650-8c发动机的完全国产?如果届时商飞集团没办法实现‘tay’mK650-8c的完全国产,你们的新H6又该怎么办?”

  国防科工委的一位领导开口了,他一开口,就直指问题的核心。

  这倒不是故意挑刺,实在是这个问题确实无法回避:如果商飞集团的‘tay’mK650-8c发动机一切顺利,届时能够顺利实现国产化,那么还好,哪怕拖延个一两年乃至三四年才实现国产化,那也不是问题,但如果商飞集团迟迟无法实现‘tay’mK650-8c的国产化,那怎么办?

  这方面,国内是有类似的前科的,嗯,而且还跟罗尔斯·罗伊斯有关系,就是西飞的“斯贝”mK202加力型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项目,“斯贝”mK202也进行到了商飞集团‘tay’mK650-8c现在的进度:利用英国人提供的毛坯件、成本件和附件先后组装出了两批共四台“斯贝”mK202发动机,并且顺利完成了150小时试车项目,但之后呢?

  套用一句话,就是:然后?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您的担心确实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这种可能确实存在,”何凯痛快的承认了这种可能性,但随后,他为此做出了解释:“但我认为,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太为这个问题担心,至于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tay’mK650-8c并不是为了我们的H6服务的,而是为商飞集团与荷兰福克兰-联合航空技术公司合作研发、之后会以授权生产的方式引进国内生产的福克F100飞机提供配套的项目,这就先天保证了‘tay’mK650-8c发动机的产量,我们的H6说白了只是跟着沾了个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