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游玩(二)-第2/3页

加入书签
    “你们瞧,这是笆斗塔,相传是唐代尉迟敬德所建。”张久斋介绍说。

    心思敏捷的陶芳,黑黑的眼珠子骨碌碌的一转,又来了新的问题:“张校长,我听了你这一路的介绍,怎么总是说到这个尉迟敬德呐?”

    “呵呵,小芳诶,你这话可就问到了点子上啰。”张久斋捋须大笑起来。

    听到笑声,就连一直守在旁边陪笑的叶小龙,也立即打起精神,准备倾听张爷爷的解释。

    虽说是润江本地人,对这样的典故,他还就真的没有听说过尉迟敬德的故事。

    孙远荣等人,也流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有两个年轻姑娘也在侧耳细听,唯恐漏掉这种知识的介绍。

    用不着说,她们就是方晓蕾和袁语梦。

    润江市不大,能玩的地方确实不多。前些日子,她们也曾来过笆斗寺。说是寺庙内部装修,这才没有玩得成。

    早晨出门之后,她们听人说笆斗寺今天开始对外开放,听说还请了不少高僧前来举行法事。

    好动的袁语梦一听这条消息,就闹着要来凑个热闹。

    到了笆斗寺之后,袁语梦看到叶小龙的背影之后,突然双眼闪烁亮光,不由分说的就跟了上来。

    方晓蕾不知缘由,只好跟着一路走来。她认出了张久斋,却没有认出叶小龙,也跟着听起了张久斋的介绍。

    见到大家都显出如此好奇的样子,张久斋捋须介绍了起来。

    相传唐朝建立之前,朔州(今山西朔县)尉迟敬德之母曾到润江一带避难。

    那时,润江东面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大海。出海捕鱼的渔民,碰上坏天气时很难辨别回家的方向,常常会出现船毁人亡的灾难。

    看到这样的情况,尉迟之母极为痛心,嘱咐儿子说,日后如获一官半职,要在海边造一座塔,好让渔民出海时能辨别方向,少出事故。

    尉迟敬德辅佐李世民期间,向皇上奏本说起母亲的嘱咐。李世民准奏,并命他在西溪监造此塔。

    当时,人们称之为“孝母塔”、“尉迟塔”。

    “怪不得会有这么多的事情都扯到这位黑脸将军,原来是有这么一个传说。”陶芳摇头晃脑地说。

    看到她这么一种装模作样地说话,闻彬彬抿嘴一笑。

    张久斋则是有一种碰到知己的感觉,更是得意地介绍说:“小芳,与尉迟将军有关的事情,可不单单是一座塔哦。”

    “张校长,你快说嘛。”此时的陶芳,好象忘记了心头的伤疤,拉着白胡子张久斋撒起娇来。

    路过的行人看在眼中,准会把他们当成了一对亲祖孙。

    “好,好,我说,我这就说。”张久斋笑得合不拢嘴巴说。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二日,李世民由洛阳出发,亲征高句丽。

    已经在家养老的尉迟敬德,因为对这一次出征的反对,被李世民以本官行太常卿任命为左一马军总管。

    到了润江地面以后,为了向上苍祈祷,保佑征战成功,李世民下令尉迟敬德监制一批佛像和青铜大钟。

    这些由尉迟敬德监制的佛像和大钟,都保存在了润江的各大寺庙之中。

    这座笆斗塔除塔尖之外,共有六层,每层都安放了八尊青铜菩萨,合计是48尊佛像。

    据说,这些佛像都由当时最负盛名的三藏法师进行开光。

    说到此人的法号,一般人可能并不知晓。可要说到唐僧这个名字,那就是家喻户晓喽。

    由于这样,笆斗塔盛名远播,也就更加进一步推动了润江地面上的佛家文化繁荣昌盛。

    听到这儿,叶小龙有些疑惑的问道:“张校长,我们刚才走了一路,好像也没有听到你介绍到这些唐代的佛像啊。”

    “哼!”张久斋没有说话。

    他的脸色变得铁青,颌下胡须无风自动,眼光瞟往远远的天空,就连身子也在不住的颤动。

    “小龙,这事要从40年前说起。”平息了一下情绪的张久斋,缓缓的说起了往事。

    那是1966年夏天的事。那一年,华夏大地上都在‘破四旧、立四新’。这些寺庙都是封建迷信的场所,自然也在扫除的行列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