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00前替换-第2/3页

加入书签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40]  既而祈天,乃得大明,[41]  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42-43]  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3]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44]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8]  [46]  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别称南明或后明,清人称之为伪明,奉大明正朔的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明郑势力,后其子郑成功及其孙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称为明郑时期。[3]

    历史编辑

    参见:明朝历史

    大明开国

    参见:元末农民起义、明朝统一战争、西吴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人民受到空前压迫。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47-48]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高皇帝朱元璋。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高皇帝朱元璋。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50]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5]  不久,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51-52]

    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53]  1360年,鄱阳湖水战使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败亡。[54]  1364年,朱元璋称王,史称“西吴”[6]  ,与占平江府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55-56]  1366年小明王、刘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57]  江中溺死。[58]

    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59]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41]  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60]  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61]  ,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62]  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63]

    治世与削藩

    参见:洪武之治、建文改制、靖难之役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65-66]  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66-67]  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68]  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69-71]  朱元璋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勋。[66]  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72]  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66]  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71]  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73]  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