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灯光下,房间里似乎充满了诡异与可怕。硕大的林家,除了隔壁屋里,奢睡不醒的林奶奶,仿佛就只剩下属于袁英珍的恐慌。加上村里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说法,婴儿总能拥有不可思议的瞳孔与感知。这让仅仅才二十来岁的袁英珍紧紧怀抱着孩子,坐在床头,安慰自己,颤抖地且又突然地,用床柜上的碎布扔向那些所谓的“某个人”与“某个洞”,嘴里色厉内荏冲“它”喊着:
“吓到我孩子,我打死你!”
沉默的黑夜,似乎就是这样,没有改变,孩子的哭声依然狂躁,一分钟就变成了一年般的漫长,黎明与希望,并驾齐驱,却迟迟不来,又遥不可及!
便是正巧,屋外响起了叩门声,并伴随着林君直外婆的一声:“英珍!来开下门!”
这在袁英珍的耳中听来,仿佛天籁之音,前一刻所有的恐惧、无助、等待瞬间消去,她麻利得踩着鞋子,抱着孩子,冲出里屋,打开大门,又似乎不愿表露出自己的柔弱,问:
“妈!这么晚了,你怎么来了?真是难得跑夜浪费睡!”
林君直的外婆走进屋里,关了手电筒,堂屋里的微弱灯光,轻轻覆盖在袁英珍苍白又疲倦的脸庞上,自己的大女儿,自己还不了解吗?
“成根的事,你莫急,让他在里头,反正不大事,就吃个苦!”
“爸怎么说?不肯吗?”
“莫说他,两个钱,跟命一样!”
母女之间,有与身俱来的默契,三两句话,便知道结果。同时,孩子的躁动与哭声填补了原本应该属于的沉默时间,这让养育了三儿五女的外婆有了新的关注点。
外婆那知冷知热的手探了探孩子的额头,赶紧接过孩子,埋怨了一句:
“你怎么带孩子?正发着高烧哩!快去拿毛巾来。”
多么漫长的夜,多么焦躁不安的忙碌,依然无法平复那一阵阵撕心裂肺般的哭声。
双塔村离镇上卫生院可远了,有好五里路。母女两个只能用一件厚实的军大衣裹着孩子,出了门,在这个惊蛰时节还未到来的寒夜,敲响了村里唯一一个能治头疼脑热的土郎中——吴大头的大门。
孩子生病事大,又是同村人,尽管天冷夜寒,可吴大头并不太在意这些,也就多披一件灰白袄衣御寒的事,他搬出医药箱,诊治后替孩子打了针,开了副药嘱咐了一番。
末了之后,费用便是外婆掏了一块七毛钱,好一阵千恩万谢离开了吴大头家,外婆将手里剩下的一堆钱塞进裹着孩子的大军衣里。有一元两元的、有两毛五毛的、有一分五分的,虽然不多,但在袁英珍这里,却仿佛雪中送炭。
本打算主张倔强一回的袁英珍,可在孩子外婆几句如同掏心窝子般的软话后,这个二十来岁的母亲,看着怀里已经沉沉入睡的孩子,将钱攥紧在手里,趁着茫茫黑夜,湿润了一次双眼。
时间不急也不快,转眼就是两年过去,这两年里,袁英珍艰难的过活着,她不愿向孩子外公开口,孩子的外公也只是靠在家里的木椅上,不闻不问。
只是,林君直的奶奶每况愈下,不知何时起,眼睛开始看不太清东西,能坐在大门口一整天不说话,直到袁英珍回来,才肯让扶着进屋,时不时念叨几句不着边际的糊涂话。
林君直长成了一个双眼灵动的小儿,也似乎由于经常被母亲用布袋背缠在身上,走过田埂山野,见多了飞虫青草,慢慢习惯了荆棘里的恐怖,也不再惧怕张牙舞爪的蚂蚱,更是喜欢用欢乐的眼神去追逐那些翩翩起舞的小飞蛾。
有那么一个秋天,广阔的稻田间,一片青绿泛黄,阵阵清凉的风呼啸而过,仿佛在招摇中成熟。也许过些天就可以收割了,原本是男人来开渠放水,做秋收的准备,可袁英珍不得不自己来。
于是,林君直被安置在田埂草头处,可这小儿,却是喜欢爬起身来,面朝母亲,蹒跚行步,然而只需要一根枯草,便能将他绊倒。稚嫩的皮肤,被水稻桔梗划过,一声响亮的嚎哭直冲云霄。其实,那不过轻微的疼痛,手臂上的痕印,也并不是那么触目惊心,年幼的小儿只是期待母亲将他背起,趴在那熟悉温暖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吓到我孩子,我打死你!”
沉默的黑夜,似乎就是这样,没有改变,孩子的哭声依然狂躁,一分钟就变成了一年般的漫长,黎明与希望,并驾齐驱,却迟迟不来,又遥不可及!
便是正巧,屋外响起了叩门声,并伴随着林君直外婆的一声:“英珍!来开下门!”
这在袁英珍的耳中听来,仿佛天籁之音,前一刻所有的恐惧、无助、等待瞬间消去,她麻利得踩着鞋子,抱着孩子,冲出里屋,打开大门,又似乎不愿表露出自己的柔弱,问:
“妈!这么晚了,你怎么来了?真是难得跑夜浪费睡!”
林君直的外婆走进屋里,关了手电筒,堂屋里的微弱灯光,轻轻覆盖在袁英珍苍白又疲倦的脸庞上,自己的大女儿,自己还不了解吗?
“成根的事,你莫急,让他在里头,反正不大事,就吃个苦!”
“爸怎么说?不肯吗?”
“莫说他,两个钱,跟命一样!”
母女之间,有与身俱来的默契,三两句话,便知道结果。同时,孩子的躁动与哭声填补了原本应该属于的沉默时间,这让养育了三儿五女的外婆有了新的关注点。
外婆那知冷知热的手探了探孩子的额头,赶紧接过孩子,埋怨了一句:
“你怎么带孩子?正发着高烧哩!快去拿毛巾来。”
多么漫长的夜,多么焦躁不安的忙碌,依然无法平复那一阵阵撕心裂肺般的哭声。
双塔村离镇上卫生院可远了,有好五里路。母女两个只能用一件厚实的军大衣裹着孩子,出了门,在这个惊蛰时节还未到来的寒夜,敲响了村里唯一一个能治头疼脑热的土郎中——吴大头的大门。
孩子生病事大,又是同村人,尽管天冷夜寒,可吴大头并不太在意这些,也就多披一件灰白袄衣御寒的事,他搬出医药箱,诊治后替孩子打了针,开了副药嘱咐了一番。
末了之后,费用便是外婆掏了一块七毛钱,好一阵千恩万谢离开了吴大头家,外婆将手里剩下的一堆钱塞进裹着孩子的大军衣里。有一元两元的、有两毛五毛的、有一分五分的,虽然不多,但在袁英珍这里,却仿佛雪中送炭。
本打算主张倔强一回的袁英珍,可在孩子外婆几句如同掏心窝子般的软话后,这个二十来岁的母亲,看着怀里已经沉沉入睡的孩子,将钱攥紧在手里,趁着茫茫黑夜,湿润了一次双眼。
时间不急也不快,转眼就是两年过去,这两年里,袁英珍艰难的过活着,她不愿向孩子外公开口,孩子的外公也只是靠在家里的木椅上,不闻不问。
只是,林君直的奶奶每况愈下,不知何时起,眼睛开始看不太清东西,能坐在大门口一整天不说话,直到袁英珍回来,才肯让扶着进屋,时不时念叨几句不着边际的糊涂话。
林君直长成了一个双眼灵动的小儿,也似乎由于经常被母亲用布袋背缠在身上,走过田埂山野,见多了飞虫青草,慢慢习惯了荆棘里的恐怖,也不再惧怕张牙舞爪的蚂蚱,更是喜欢用欢乐的眼神去追逐那些翩翩起舞的小飞蛾。
有那么一个秋天,广阔的稻田间,一片青绿泛黄,阵阵清凉的风呼啸而过,仿佛在招摇中成熟。也许过些天就可以收割了,原本是男人来开渠放水,做秋收的准备,可袁英珍不得不自己来。
于是,林君直被安置在田埂草头处,可这小儿,却是喜欢爬起身来,面朝母亲,蹒跚行步,然而只需要一根枯草,便能将他绊倒。稚嫩的皮肤,被水稻桔梗划过,一声响亮的嚎哭直冲云霄。其实,那不过轻微的疼痛,手臂上的痕印,也并不是那么触目惊心,年幼的小儿只是期待母亲将他背起,趴在那熟悉温暖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