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拜师-第2/3页

加入书签
    其实他这话是对赵电生这一两个月的总结,至少1月前赵电生从镇上搞回了,当年遗落在镇里的成化斗彩鸡缸杯,赵国平就发现赵电生不简单,虽说赵电生是一个小孩,目标不大,但是连续在镇日把好多清朝的仿品也搞回来,这就说明赵电生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这么小就好此,长大后肯定能成大才。

    “爷爷,三爷爷这人我看他做事不择手段,我前段时间的动作有点大,难免……”赵电生在赵国平的耳边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赵国平想了许久,早年走南闯北的他也觉得赵电生这法子有更为妥当,当年三弟赵国志的所做所为,赵国平还记得很清楚,最后赵电生伸手向赵国平借了点本钱。

    赵电生家是双职工家庭,他父母都干部级别的,家的经济条件不错,每年都会给赵国平不少的钱。

    除了这,赵国平还有手艺进账,他早年还在景镇做过陶瓷师傅,手艺想当不错,不过后来,见惯了风云变幻的他就不再出去了,一心只想在南架山终老,不过这不妨碍他手艺的名声。

    南架山所在的东望县有一个很大的陶瓷厂,是省里的重点企业,每年都有大笔的出口创汇,国外一直对国内的传统瓷器很有兴趣,不过老外喜欢千奇百怪的产品,对东望陶瓷厂这个只习惯生产一成的老产品工厂来说就有些难度,所以厂里有时就会请赵国平去指导,每次辛苦费也有二三十块。这可不少,东望陶瓷厂很多工人一月的工资也就这么点。

    农村上的花销不是很大,几年下来,赵国平算上赵电生父母给的,自己挣的外快,一共攒了二千多块钱,基本全完给了赵电生去办这事了,赵国平对赵电生可是下了血本。

    赵电生把昨天晚上准备好的礼品带上,准备拜师,又拿了二块钱,叫虎头在村上买了两包糖,本来这钱还想从赵九月那里借呢,可是那料昨晚一番谈话后,赵电生一夜就脱贫了,搞得赵九月一直盯着问钱是从那来的。

    本来赵电生想带着赵文军和赵九月就行了,可是自己带了这么些礼品去,没个大人领着,估计反而会被人误会,把事给办砸了,最后赵电生想到了赵文军的老爸赵三,他的本名叫赵家旺,不过在农村都乡里乡亲一般都没叫真正的名字,他排老三,这些年大家都叫顺口了。

    赵三估计是年轻时跟赵国志在外面待过,总有些想法,这不开春了,就想着出去,捣鼓点什么,可是今年却迟迟没出去,因为赵文军上学的事,赵三把家里的钱全给花了,但事情却没办好。闲来无事的他被赵电生一叫,还真愿意帮他这个忙,至从赵电生重生后,搞什么野味和鱼虾,也都是在赵三家煮,大家一起吃,算是改善了赵三一家的伙食。

    “张老师在家吗?”

    赵三敲了敲门。

    张老师家在小学对面的庙边上,其实就是以前庙里住持住的地方,门一看就有些年头了,不过大门上的门环居然还能用。

    “老张,有人找。”

    赵电生听张老师的爱人叫人的语气,就知道她是个文化人,只是赵电生听说,张老师的爱人没在小学里当老师。

    “是家旺啊,快请进。”张平凡把几人领进了屋。

    赵三一大早登门,还背着东西,一看有腊肉,张平凡想,不会找他有什么事吧,等进了屋,他这才发现,还有他认识的两个学生,

    “赵文军,赵九月你两也来了,这位是?。”

    赵电生有点纳闷,原来三叔和张平凡认识,南架山比较大,张平凡听说比较宅,平时不怎么跟村民接触,本来还担心张平凡不认识赵三,说起话来不放便,现在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张平凡口中所问的人,自然是指赵电生,赵三也没讲什么客套话,直接说明了来意。

    “张老师,我这侄儿叫赵电生,这次来是电生想拜张老师为师。”

    赵三话一出口,赵电生应声就跪下了。

    “碰,碰,碰。”

    脑袋在地上死命地撞出三个响头。

    “师傅在上请受徒儿一拜。”

    赵电生这一手,可是在场的几人给看呆了,脑袋晕呼呼地他,瞧了在场几人的表情,还是对自己的表演很满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