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清廷外交风波 揭露战争阴谋-第2/3页

加入书签
    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清,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卑获永久安全,”此乃一方面,然而在此条约之后日本并没有遵守。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告台湾高山族杀死事件,日本借此为借口向台湾发兵,但是日本和中国力量悬殊,加之水土不服,日军初次登岛战役失利,在美英等国调停之下,日本向大清国所要白银五十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从台湾撤军。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改设冲绳县。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平等之权,”把朝鲜的宗主国清廷排斥之外。1882年,朝鲜爆发了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之中压制住日军,但是日军还是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兵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兵击败了日军,镇压了政变,但是日本同清廷订立了《天津会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需相互通知。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的迫切,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会议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的主权线和利益理论,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以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扩军备战。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军节节败退,迫使向清廷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到了,向清廷表示,“贵国**何不速代韩戡?”诱使清廷出兵朝鲜。清廷派直隶总督叶志超和太原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6月6日后数日两批在朝鲜牙山登录,准备镇压起义,并通知日本。6月10日,朝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了。6月25日,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的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正面临议会的不信任案弹劾,在朝鲜向清廷乞援的同时,日本通过驻朝鲜公馆探知清廷要出兵朝鲜之后,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全力着手挑起战争。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6月9日,日本派先遣部队400人,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领导下,以《济物浦条约》规定之日本有权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都城汉城,同时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知照中方,其后又有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全州义和达成以后,朝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的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日方口头答应撤兵并签订书面协议。6月15日,抛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向朝鲜增兵。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比驻朝的清军占绝对优势。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希望中日两军共同撤军,即未向朝鲜增援军队。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为由清军先行撤军,最终给日本一个可趁之机。日本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其目的一方面使自己的军队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另一方面拖住驻朝的清军,完全是为了发动战争采取的挑衅手段。清**拒绝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发出第一绝交书。此后,李鸿章寄希望于英、美、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军,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应变的外交政策,列强最后都采取观望的态度,调停均告失败。7月14日,日本向清**发出第二绝交书,拒不撤军,并污蔑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不负其责,”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