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崇明之基,丧心病狂-第2/4页

加入书签
    开荒垦田,修渠筑堤,治理盐碱,推广良种,广播水稻,并规定凡新开垦的田地前三年只交三成赋税,三年后田地归己,用以休养生息,调动岛民积极性。

    岛周围有茂密的芦苇,可鼓励岛民用芦苇织蓆编篓,扩大生产,广开财源。

    调整完善保甲制度,全民皆兵,全民协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队的力量很关键,但也要尽民力而助之。军民一体,把崇明岛防护的似铜墙铁壁。

    其时上海还没有形成规模,只是个依江傍海面水而居的小城。崇明岛位置则显得重要,乃是南京的水上门户。明军占之,清军如芒刺在背,岂能甘心?日后围绕崇明的战事必不会少,明军有水师防护,陆军装备又精良,显然占有很大的优势。

    夜色已深,陆文扬却并无倦意。这位在北京突有醒悟,不惧艰辛至南方为故国效力的文士,异常珍惜这次外放的机会。而在昆明书院,与他所受到的传统教育不同,他对如何为官也有了全新的感悟。

    “为人正、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此为孤送诸位的十二个字。兵民为胜利之本,兵由将统,民由官治,此两大支柱,缺一不可。为官者,民之父母;为民者,官之子焉。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每期书院学生毕业,朱永兴都要当面召见,设宴款待,并有言语或告诫,或鼓励。

    陆文扬停笔饮茶,回想着岷殿下当时的讲话,其中摘自《孟子》的更令他产生思考。这些文字本是太祖朱元璋删除掉的。岷殿下今番提起,用意深远,不能不让人浮想揣摩。

    虽是朱氏子孙,岷殿下却欲颠覆太祖治国之术?显然,循规无为之辈,必不为岷殿下所喜。升迁无望。或者,岷殿下要尊孟抑孔,重改历朝历代所尊奉的思想理论?

    作为读书人,陆文扬虽在书院接受了一些不同的教育,接受了一些新鲜的理念,但对出仕升迁还是颇为热衷。而揣摩上意,无疑是仕途顺畅最重要的手段。

    民无饥寒,军有粮饷,不贪不渎。修德正身。陆文扬思虑良久,提笔写下这十六个字,认为这才是岷殿下所喜欢的,只要做到这些,仕途之路将平坦而光明。

    …………

    对外的军事攻势打得虎虎生风,对内,朱永兴也开始整肃,以统一思想。排除阻碍。

    之前闹过一次“接驾”风波,朱永兴借用永历的谕旨。以及缅甸的贪婪,给自己营造了忍辱负重、一心为君的形象,算是平息了事态。但那些做梦要恢复永历时职位和权力的失意官员并没有死心,他们在等待着时机,酝酿着下一次的舆论攻势。

    清廷派出密谍,制造谣言。勾连官员,想制造南明内部的混乱,打击朱永兴。或者调动分散明军的力量,使明军不能专心作战。这对于反对朱永兴,希望永历能取而代之的一小撮官员来说。似乎是个不错的机会。

    但还没等他们行动,朱永兴却已经抢先动手,这个机会立刻变成了陷阱。或许是朱永兴一直表现出来的仁厚蒙蔽了这些人,或许是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也或许是他们热切的幻想冲昏了头脑,把柄一下子被朱永兴所抓住,整肃便有了大义名分,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还让这些人有苦难言。

    首先是情报局的成功行动,抓获了清朝所派的一个密谍,并拷问出了详细的口供。公布在邸报上的口供很明确地说明:从缅甸迎回永历是清廷的阴谋,一是借平庸的永历来压制清廷难以对付的英明的岷殿下,制造内乱,以便清廷得利;二是迫使明军派兵前往缅甸,从而分散军事力量,给清廷以喘息调整的时间。

    这份口供是出于清朝密谍,代表着清廷的判断,把永历说得平庸无能,虽然令某些官员不满,但却无法反击远在北京的目标,更牵扯不到朱永兴头上。可这个评价对普通民众的心理引导却是实实在在的,让老百姓很容易产生“永历昏庸无能,岷殿下英明神武,令清廷忌惮”的印象。

    同时,口供还揭露了这名清朝密谍联络、收买、鼓动“入缅接驾”的南明官员名单。其中,上一次“接驾风波”的暗中鼓动者的骨干人物张心和赫然在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